国企以124倍于韩国的价格赚钱不算真英雄


国企应当从利税论英雄转向效率评价
杨于泽

  这些年,国企很像“怨妇”,给婆家带来财运,但始终不受家庭成员待见。《中国经济周刊》昨天重提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一句话:“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想不通可以理解,但我们还是那句俗话:老百姓心里有杆枰。
  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但关键要看国企是怎么一种好法。现在国企的好,按照某些人经常念叨的,一是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上缴了数以万亿计的利税。这是很光鲜的成绩单,如果企业主看到这样的成绩单,当然会激动不已。
  但“全民”既是国企出资人,又是国企的消费者,于是就有了角色冲突。国企赚了钱,“全民”作为股东,可能会喜从中来。国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格高、质量不高,“全民”却头疼不已,几欲逃之夭夭。国资委总不能说,国企是我们自己的企业,大家就多多包涵,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吧!
  真正好的企业,应当敢向市场竞争的潮头立。如果国企真的好,国企就应当在非竞争性领域与竞争性领域同样表现出色,占据优势。但一部国企改革史,就是一部国企从竞争性领域落败的历史,最后退守资源垄断和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从竞争性行业落败,是因为体制机制僵化,凡事“等靠要”。这类毛病,同样存在于退守资源垄断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国企身上,使国企先天不足。
  我们不妨选择价格说事:市场中的商品与服务价格不可能由一两家企业说了算,而是万马奔腾择其中。企业产品成本低于价格,你就赚钱;高于价格,你就亏损。这是市场法则,它成全了优质企业,而将羸弱企业淘汰出局。
  但我们的国企是如何定价的呀?国企多居于垄断地位,无所谓市场,也就没有市场价格。国企商品与服务的定价,是由政府“指导”出来的,原则就是成本+税+“适当的”利润。税金无论多少,反正由消费者埋单,跟企业经营好坏无关。成本几何,是由国企自己说了算,有关部门闭门审核即可。看看国企高工资高福利,就知道国企在成本控制上做了什么,也就知道其价格是什么样的价格。
  回头看来,现在国企搞好了,并不是企业本身好,而是老百姓出的税金多,承受的价格高。国企越“好”,“全民”作为消费者付出的代价越大。国有银行,一方面从存贷利息差中大赚其钱,一方面又肆无忌惮乱收费。国际上手机话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1%以内,而我国在城市占到4.77%,在农村更占15.9%。宽带资费,相当于韩国的124倍。国民凑份子,养着这样一帮不肖子孙,没有权利骂娘吗?
  国资委捧着成绩单委曲得流泪,乃因他们的评价标准误导了自己。企业应当通过竞争赚钱,国企以垄断方式排斥市场竞争,就不应该赚钱,而应以公益为重。如果国企觉得自己了得,就应按国际市场价格一展身手,让消费者掏钱掏得心服口服。所以,看国企搞好了没有,既要看国资保值增值了没有、利润多少,还要看国企的价格水平。就是说,要看国企的效率。
  至于如何衡量国企效率,没有现成公式。对于市场化企业,赚钱多就是效率高;但对于垄断企业,赚钱多反而掩盖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国企的效率,肯定涉及成本、价格与利润这三个关键变量。只唠叨自己保值增值了,上缴了多少利税,而回避成本与价格,那是对效率的无知。你以124倍于韩国的价格赚得盆满钵满,不算真英雄,相反,全民真的很讨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