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暴增后遗症之停车难


   近几个月停车难问题愈加突出,几十万辆车从交易市场、4S店挪到了小区内、马路边,车满为患越来越让人感到压抑。

   一、停车问题不解决将制约汽车产业的发展

    由于停车难,正在改变不少人购车计划,据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裴先生说,他身边有好几位就是因为买了车不知放哪而放弃了购车。照此发展下去像裴先生会越来越多的,产与销的链条虽然不至于断裂但至少不像以前那样畅通。这对汽车产业来说是件必须在认真面对的问题。

   笔者居住的小区属于传统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地面停车位也很有限,小区物业对停车位的管理一直是采取先到先停的办法,没有给每家每户固定车位,因为“僧多粥少”没法固定。以前觉得这样“松散型”随意方法还不错,但是最近却感受到了很大的不方便。小区的机动车一天比一天多,车辆数已经超过居户数,停车位远远不够用,很多业主冒险违章,把停车在马路边上,一些技术高超的司机们见缝插针的把自家的车停在高压电线转换器底下,垃圾桶边上,公共厕所门口,消防通道门前…… 任何可以停车的地方都决不放过。今年以来,连这种违章停车的位置也不够用了。晚上回去晚一点,要开到离家很远的位置才能发现一个可以停车的空档。随着今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40万辆,机动车暴增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深深触及到每个普通市民的生活了。

    二、停车已成民生问题,停车难降低百姓生活满意度

  “买车容易停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不管在工作单位不是在居住的小区“争车位”已成“家常便饭”。媒体也经常爆光因停车引发的损车现象,“你不让我停,我就整你的车”的行为,不仅影响邻里和睦还有损城市形象乃是国家形象。车位就这么多,张三停了李四就停不了了。小区物业也很无奈,物业经理说“没办法,天天处理这无法处理的事,唉,总不能把车叠起来吧。”久而久之,街坊邻里之间的矛盾会越积越深,对家庭、社区、社会都不利。

   停车问题已经到了非常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民生问题,而且是非常重在的基础民生问题。

   三、解决停车堵疏并举,让民众当“主角”

   8月14日,北京市政府召开了有关“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如何让百姓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专题建言会。有与会者带来了自制的停车楼模型,这不乏是个解决百姓居民楼群和胡同停车难的好办法。在传统住宅区附近开辟专用区域,按照每家每户一比一的比例,有统计有规划的建立居民停车楼。但这需要市政总体规划。定期召开这类“建言会”是个好方法,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交流机会。

   解决停车难问题,一方面要广纳良言,民间不乏这方面的“高人”,同时可以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共同建设城市交通和谐网。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以便让远远落后于现实发展速度的市政建设尽快赶上来。

  近期还有一个声音,就是设“购车门坎”。面对路上的车日益增多,有人提出要“总量限制”,就是限制人们购车,或者向上海学习,收“铁片钱”,增加购车成本。其实这些“堵”的方法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不应在 “购车”上下功夫,而应着重研究如何在“用车”上做文章。只要减弱了车辆 “代步工具”的功能,拥堵现象会有很大的改观,要做到这一点,城市交通特别轨道交通网的作用是关键。

   总之,解决停车问题已成为北京是否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 “瓶径”之一,应当引起决策者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本文为独家供给搜狐汽车刊载的原创文章,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