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0-112):只“戴帽”不“穿衣”为哪桩?
彭澎
广州“穿衣戴帽”的亚运工程虽然有所非议,但基本上改善了楼宇面貌和品质,也提升了城市形象,总体上还是得到市民的认可。近日,我在新机场周边地区却看到了让人感叹的“郊外版”——只“戴帽”不“穿衣”:许多村舍民居也戴上了一个一个“红帽子”,却没有整饬外立面,结果顶上是“新帽子”,身上却是“旧衣服”;头上是红色“帽”,身上是灰色“衣”!
据说,这种“郊外版”的面子工程主要是对上,即天上起飞的飞机,上面乘客看下来,都是漂亮的别墅式村舍民居的屋顶!而不太可能有外宾到机场周边来看这些杂乱无章的楼房。
当然不是说这些“戴帽”工程没有实际用处,如多少可以起到隔热作用,但也对村民晾晒衣物带来不便。有人告诉我,说开完亚运会就可以拆掉了。原来是临时性的,难怪村民能同意“戴帽”不“穿衣”。如果是长期性的,可能村民会要求以“穿衣”作为“戴帽”的补偿要求,毕竟对村民来讲,“穿衣”比“戴帽”更重要,不仅直接可以提升楼房品质,也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比较而言,我对“市区版”的“穿衣戴帽”工程还是更多的认同的,虽然也有“红帽子”是否岭南特色、有关楼宇外立面整饬的费用是否要业主承担、花费太大能否保持长久、风格有点千篇一律、施工有时方便了小偷还有点影响出行等等的争议,但在现今城市管理、楼宇维护格局下,“穿衣戴帽”工程不失为城市突击更新的一种有效方式。可是“郊外版”的只“戴帽”不“穿衣”却更多的是让人不敢苟同了。它的美化成分有限,造假的成分居多。
“穿衣戴帽”工程有虚的一部分,也有实的一部分,能把两者结合得好就算成功的,市民也会赞同,但当虚的成分过多,实的成分太少,市民的看法就会转变。“市区版”的“穿衣戴帽”工程让住家确实得到了实惠,城市形象提升的效果十分明显,自然赞多弹少;“郊外版”的只“戴帽”不“穿衣”让住家获益不多,对城市形象的提升效果也有限,只是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它才听不到多少弹的声音。
由此来看,形象工程如能与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则可能转化为民心工程,如只是为了形象而形象甚至也没有提升多少形象,这种工程就可能是败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