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要做什么类型的城市?


财经周评(10-41):东莞要做什么类型的城市?

——城市定位与城市形象

彭澎

一直以来,东莞在我心目中的印象都十分复杂。突然之间问起来,想到东莞的,一是产业结构上,总是与“三来一补”、出口加工、台商等等有关。多年前有一个形象的描述,说是东莞可以生产各种电脑的所有配件以及整机,但就是没有自己的电脑品牌。还有是说东莞台商之多,以致于当年昆山招商就来东莞,住在东莞磨的时间一长就把台商招过去了。二是城市定位上,曾经提出要做广东的第四大市。我经常爱对比的一个现象是,90年代我们经常跑顺德,那个时候顺德几乎等于“中国家电”的代名词,2000年以后我们都跑东莞了,东莞几乎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而顺德已经被整合到广东第三大市里面去了,东莞却独自发展成为广东第四大市了。三是镇经济的发达。东莞市长说:“镇村是东莞的发展之基、特色所在、惠民所依,强镇才能强市。必须坚持不懈地扶持镇村,筑牢全市发展基础。”而“扩权强镇”也好,“简政强镇”也好,经常是用东莞的虎门啦、长安啦来说明珠三角的镇已经是“人大衫小”了,出的思路是要么镇改市,要么镇享受县级权限。民间的说法却是东莞每个镇都有几间五星级酒店,可同时期的广州全城才五间!当然,东莞酒店多又往往与“黄”沾边,甚至有人说那里是“男人的乐园”、“台商的第二家园”、“中国性都”。不一而足。

当然,上述印象之复杂也说明了东莞丰富多彩的各个侧面。金融危机一来,最早说有韩国商人卷款而逃的就有东莞,甚至说东莞是遭受危机冲击最大的城市之一,GDP增长速度在全省也创下新低。在转型之中,东莞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受到严峻考验,无论是众多外来工的待遇,还是“扫黄”的关注点,都将东莞凸出在世人面前。起码说明,东莞是引人瞩目的城市。这样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引领城乡发展,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形象等等,都值得全面去把握和探索。

在我看来,东莞的城市发展必须内外兼修、软硬兼施。首先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东莞是外贸大市,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必须大力拓展新兴市场、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把着力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某种意义上说,东莞的转型升级历程就是中国产业必将经历的阵痛,东莞能否做出成效,起到排头兵作用,关键点在于如何利用外资、外企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东莞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积极培育两自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加快打造三大经济带,着力打造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推动科技平台建设和管理,推进国家设计中心试点工作,推动散裂中子源项目动工,加快中山大学研究院、国家消费品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平台建设,新建鞋业、模具等行业技术平台,组建太阳能、智能玩具等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引导镇街以民办公助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平台。

其次是继续发挥台商的作用。东莞作为台商在大陆最为集中的城市,在金融危机中台商也受到巨大冲击。如何让台商成为实践“双转移”、“双提升”的主力,如何利用台商在当年台湾经济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来实现东莞的转型,这确实是一个新课题。

再次是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在珠三角规划的实施进程中,东莞被划入深莞惠经济圈。三市率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10个专责小组,并明确了在规划、产业、交通、环保、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对接。这个经济圈中的三个城市分别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排名的前三位,显然,与西岸产业重在家电等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产业最容易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应该说是有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毫无疑问,深圳是这个经济圈的龙头,但惠州发展大项目战略,潜力十分可观,对东莞来说如何在这之间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融入珠三角,又要在整个珠三角中继续成为弄潮儿。

第四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东莞人口的80%是外来人口,如何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责任重大,也是自身发展不可避开的重要环节。要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这方面,东莞可以作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改革样板,结合双转型和未来发展需要,逐步地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新莞人”落户,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住高水平或技术型的人才,避免出现“民工荒”、“技工荒”。

第五是做好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兵。东莞全市生产总值近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近万美元,经济实力雄厚。同时,东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有相当良好的基础。东莞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调整结构,优化环境,重视民生,促进和谐,尽快推动全市经济加快转型。按照城市新定位,全面努力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城市形象也应围绕这种城市定位来营造,才能相得益彰,虚实互补,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