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批判别再陷情绪化泥沼


      “养生大师”李一陷入了几乎众口一词的批判和讨伐之中。这位号称是马云、王菲、李亚鹏等三万精英人士师父的神奇道人,随着吹捧者的纷纷撇清或缄默,正在成为一个声誉上的“破落户”而被肆意踩踏。新华社18日报道,目前李一与缙云山国学院联合办的清修班已被责令停止,接受进一步调查,其“水下生存”也被证实为虚假宣传。似乎,李一倒掉,颇有些风清气正、风俗淳的意味。

      不过,纵观这一事件的脉络,公众会惊奇地发现,不只李一道长的走红路数与已经倒掉的张悟本大师相似,都是媒体引领、影响大众,大师遂迅速红得发紫、神乎其神;特别是,媒体对二者的批判也颇有些接近,即偶像一倒,呼啦啦马上呈现出“一边倒”讨伐的情形。批判者大都是一付“早知如此”、“活该如此”的愤怒表情,人人都是无辜的上当受骗者,只要痛斥就可以“划清界限”了。

      一个理性的社会本来就应该拒绝“大师”、“大仙”们装神弄鬼,那些故弄玄虚、误导公众、伤害科学的李一之流,公然挑战人类认知的底线和标准,公开其骗术、揭掉其马甲也是媒体的良知和责任。但是,如果这样的批判总是一再演变为口舌的群殴、情绪化的宣泄,则未免把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简单化了,失之草率和粗暴。事实上,这样的批判也很难真正起到启蒙、教育乃至引导的目的。

      李一道长之所以顺风顺水地火了起来,而且还是在很多精英人士那里广受欢迎,绝非仅仅依靠简单的骗术就能奏效。果如此,也太低估了那些高端人士的智商。那么,眼下的一片骂声是不是就能让众多精英弟子真的心服口服?未必。正如重庆北碚区民宗局负责人所言,养生是道教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观对社会开展养生服务是符合道教传统的。可见,一味骂倒,并不能动摇养生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公众更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大批判,不是“事后诸葛亮”式后知后觉的教导,而是严肃的、认真的、充满理性精神的科学讨论。既然是讨论,那就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不逾越法律的边界,遵循理性的精神;有责难,也有回应。辟谷也好,清修也罢,能不能一棍子打死?生命个体的某些时段的特殊体验固然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能不能有其存在的可能?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

      多元社会的要义,就在于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之间虽然存在冲突,但更有包容、有宽容,不能过于偏狭。与李一、张悟本之流过于张扬特异功能一样,过于急迫的批判、骂倒,其实都是一种文化能力的弱化,其表征就是理性缺失、情绪虚热。这些年来,公众每每从诸多所谓的讨论中见识这样的表现,似乎已成通病。伪科学何以屡反不倒?并不是公众太蒙昧,而是批判者过于缺乏耐心,往往在没有完全厘清事实之时,即进行价值判断。

      早在80多年前,中国曾经有过一场波及甚广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这场由张君劢、丁文江等学者发起,梁启超、胡适、张东荪、林宰平、任鸿隽……等众多学者参与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尽管现在看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各方畅所欲言的自由、纯粹思辨的理性以及讨论所达到的深度、广度,仍让今天的人们慨然兴叹。可见,今天的社会是多么需要沉下心来、深思明辨的理性精神。

      这些年来,这样的浮躁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每每渗透到文化思想上。说好则一切都好,批臭则一无是处。非神就是魔,少有真实的人生。至于真实的、客观的情形到底为何,很多人、很多媒体其实并无时间和心情去做“同情之理解”。我们已经为整个民族的不理性付出过无比惨痛的代价,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了,并无多少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