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到14日,“2010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中国人购房需求“早熟”,因为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等,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对来说发展超前,市民因为买房恐慌和赚钱效应推高了房价,像三代人凑钱付首付等行为,都是造成“需求早熟”的因素。
博鳌房地产论坛闭幕的第二天,8月15日下午,卫生部通报了近日被国人广为关注的儿童性早熟的调查结果,称湖北3名婴幼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的奶粉无关,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婴幼儿奶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中国人的买房情结,确实存在着“需求早熟”,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导致的“早熟”,不论是否喝得起奶粉。陈专家所称的“早熟”,听起来毫无贬义,甚至有些同情,既非社会弊端,又非调控对象。
中国人的房子远不止是房子,其居住之所的功能已不是它的根本:有房子才可能有户口,有房子才可能让孩子不交赞助费读书,从而也导致了房子日渐成为婚姻的必需品。
四十岁的中国男人没结婚,可以叫“王老五”,大城市有房未婚的甚至可以叫“黄金王老五”,由于传统观念所致,这个年纪已婚无房的,几乎无法给妻儿安全感。
回想改革开放以来,多数中国居民家庭的第一桶金就是房子,无论曾是国家分配给职工的房改房,还是租住的公有住房,在北京甚至挤在大杂院的普通市民,有房的和没房的“身价”相差极大,房子毕竟与土地连接在一起,可以参与国民财富的二次分配。
上世纪80年代的国企职工花了不到一万元,把自己住的小屋买了下来,20年后出售的利润,远远超过一生全部工资,即使出租了,月收入也远比退休金高得多。
由于通胀预期,今天的人们都认为持有现金无形中会损失财富,买房子被认为是一个很安全的保值方法。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问题、传统观念的纠结、至今为止无一例外的“投资成功”案例,如何能让国民不“早熟”?
本轮调控的“新十条”,恰恰是“需求早熟”的福音,首次购房且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除继续享受优惠政策以外,新政还把那些抬高房价的投资客撵出竞争行列:二次以上购房的、面积超过90平方米的将付出更大成本。
“需求早熟”造成的推高房价,相比囤地捂盘、炒家团购等恶性抬价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既没有造成本家庭“发育异常”,也没有影响市场“性激素含量超标”。
法制晚报评论员 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