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狂躁症早已使整个民族陷入了价值焦虑,疯狂的城市化进程、拜金主义、形象工程、大肆破坏历史文化遗存则它的症候。在这种丧失了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盲目发展中,资本与权力不再顾及文化与价值的再三警告,推土机继续以自己的野蛮性自负摧毁历史文化遗存。尽管头上有《文物法》这柄尚方宝剑,民间有广大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但这些历史文化的精神意义和未来关怀无法挡住城市开发的愚昧和无知,无法说服权力和资本的狂妄。
虽然我们常常以教科书的形式炫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但能够触摸到的历史印迹和完整古城已是少的可怜。这些对于历史文化古城的加速破坏,不是来自历代战火,而是在1949年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一是文革时期,二是当下的旧城改造。如果说文革对于古建的破坏仅在皮毛,那么现在的建设性破坏则是深度的连根拨起,使历史肌理荡然无存。
从保护文物建筑到保护历史街区,再到保护城市历史的文化肌理和历史风韵,已经是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和发展脉络。留下一座完整的古城不仅留下了历史的文明证据,还是在向未来证明这个时代的文明认知和历史责任。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对历史文化遗存“前所未有地重视,又前所未有地破坏”的时代,古城保护的呼声与推土机的轰鸣此起彼伏,交相辉映。
为了解决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级文物部门都展开过广泛的宣传,学术界也在开展各种各样的高峰论坛,发表各种宣言,一些城市的市长也大讲特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但在这种利好的文化保护氛围中,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有历史文化遗存被拆毁的沉痛案例,万千学者挡不住一个开发商,千年历史抗不住领导的一句话。一方面是一些领导的慷慨承诺,一方面则是专家学者沉痛的叹息。这种建设性破坏正在造成有史以来最为毁灭性的教训。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让《文物法》落到实处,或者使历史文化遗存得到真正的保护,说来也并不复杂,办法也十分简单,无非有两条:一是把每个省、市、县建国以后文物古建的毁坏拉出一个清单,按照编年进行清算,哪一座古建、古城,是在哪一年、在谁主政下拆毁的,查出当时的会议记录,看一看是怎么通过的、谁拍的板,然后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在此基础上,在古建被毁坏的位置立下一块石碑,除了介绍古建的历史情况,还要加上是在哪一年由谁做主拆毁的,这个人的近况也要公布,必须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二是把现有文物古建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或街区拉出清单,公之社会,告之地方长官:这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命脉,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名义进行拆毁,如果执意拆毁,必然遭到历史的追究和清算。
这样做至少有两点作用:一是让那些拆毁文物的地方官忏悔。建国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因为拆迁文物、建造形象工程不但没有被追究,反而还得到了升迁。把这些人挖出来,不是在追究具体责任,而是警告后人:谁毁坏了历史文化,历史绝不会对其遗忘和宽容。如果这些人稍具良知,他会利用余年为文物的保护而尽力奔走,以此赎罪,就像一些日本老兵来华做慈善之事。二是给现任地方官划了警戒线,使之轻易不敢打拆毁文物的主意,而是想方设法躲开历史的责任跟踪。
如果不这样做,古建、古城保护还是落不到实处,开发商具有强大的力量,地方长官会在其绑架下对文物部门施压,要么拆除,要么进行异地复建。我们知道,异地复建是中国最大的建筑怪相,它与文物保护无关,只是开发商掩人耳目的一种伎俩。也使得一些当地政府越来越对保护真文物没有兴趣,反而对建造假文物热情高涨。因为保护真文物没有形象工程的立竿见影之效,还会付出巨大的人力、财力,而建造假文物,不仅成为自己主政期间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还能拉动GDP的增长。
另外,还要鼓励民间文物团体的发展。目前,在民间有一大批古建保护的倡导者、文物收藏者和研究者。这些人分布在各行各业,对历史文化的热情不比文物部门的从业人员低,研究水平更是令一些所谓专业人员望尘莫及。他们完全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感情,没有任何其它的功利目的。因此,他们的研究也最接近真实。所以要允许这些人注册民间团体,进行各种各样的沙龙或研讨,甚至鼓励他们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发表言论、集会或游行,以此抗衡,抵制那些破坏性力量,起到政府文物部门无法起到的作用。
如果这样,依靠这些民间力量就足以对文物古建的破坏者进行历史清算。他们可以民间团体的名义在政府的支持下查阅各地档案中的会议纪要,找出破坏历史文化的幕后推手,然后出版专门报刊,向全社会、全人类公布历史清算报告。这种民间文物保护组织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真正热爱,他们还会无孔不入地有新的发现,让我们不断有新的惊奇。
虽然在新的城市主题的演绎之下,整体的城市观和法律保障意识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关健,但是,对于曾经的错误和教训如果不进行清算,在以后的发展逻辑中还会继续发生同样的错误。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一文中说:“一个政党假如不敢照实说出自己的病,不敢进行严格的诊断和找出治病的办法,那么它就不配受人尊敬了。”我们的城市和社会已经病得不轻,也只有找出这些病根,才能对症施治,才能增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