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应改成培养“反对派”


 
柴福洪
 
中国共产党不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制度条件下的多党制。这一点,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必然的。即使有许多人不认可,甚至公开反对,但是,这一选择,对整个国家来说是好事情,尤其是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国内外存在多种分裂势力的情况下,必须在政治上强化统一。
 
然而,从社会进步和长远目标来看,一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主流媒体和主流意识压制或不让反对的声音出现,其本身对社会是有害的,最易出现错误的东西盛行,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出现过多次,建国后,也是这样。指望社会管理者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封建社会制度设计。
 
在一个和平建设的现代社会里,反对者的声音比正确的声音更重要,因为没有反对的声音,正确的声音就不存在。即使自命、自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往往就潜藏着错误的因子,好的出发点收获的却是苦果,这在个人和社会实践中,得到过无数次的证明。
 
正确,也是相对的正确、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正确的东西。反对的声音不等于错误,它可能是错误的,可能部分错误,可能大部分正确,甚至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所以,反对的声音是产生正确决策的必要前提与条件。这是对立统一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反对的声音能使正确的东西更正确,使相对正确的决策得到修正、完善,更严密,品质得到提升。反对的声音最大的贡献是排除错误的选择。当然,反对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为了排除错误的因素、可能存在的隐患而反对。这种反对,可称之为“建设性反对”。这里的反对声,就是指这种“建设性反对”者的声音。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地球和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最伟大的事业。其本身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复杂得多,难度大得多。若为中国的发展与富强,诞生100位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意义相仿的——“毛泽东奖章”(作者臆造的中国社会科学奖),都不为过。
 
中共要做这么伟大的事业,需要调动全社会所有人群的积极性,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与建议。但在目前的社会舆论条件下,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建议中国共产党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对派”。把党放在国家意识之下,放低身段,广结天下朋友,甚至要容忍批评,鼓励建设性的建议,与自己过去的敌人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
 
当然,这种反对,要有红线。甚至可以立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意见法》,明确提出反对社会动荡和混乱,一切不同意见都必须是在法律规范内有秩序地表达,对挑起动乱和群体性运动的,必须动用国家机器镇压之。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不等于允许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不允许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不等于不允许向党提意见;坚持党的领导,不等于不改善、调整党的领导方式与方法。
 
这种有限度的允许反对声音存在,虽然有风险,但比起目前“维稳”的风险和成本要小得多。不解决本质问题的“维稳”,只可能是“越维越不稳”。一要让人说话,二要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不可能按要求方的意志来解决,有的根本解决不了。但解决不了,首先还是要让人家说话,让人家的意见表达出来。让人家说话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社会矛盾缓解的开始。
 
    为配合“维隐”的需,各级党组织要把“信访办”改造成人民群众讲理的地方,既不向上推也不向下压,先说理,让被诉方和权威机关倾听讲理者的诉说,客观公正地评议,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凸显解决问题的责任。
 
现在,中国社会矛盾集聚程度,已经让有责任心的干部和群众,十分端心。中国社会太需要一个权威的讲理的地方,太需要让人表达心中愤懑的氛围和社会条件。这是从社会实践上的具体做法上讲的,把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升,就是把当前的“维稳”政策,改成培养社会的“反对派”。
 
如果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胸怀、有决心的话,不搞反对党,但可以培养“建设性的反对派”。精心设计出对社会的益处大于破坏性的反对派,应说是有中国特色政治的创举。
 
从台湾、泰国等在野党、反对党的社会实践看,多党制对中国、甚至可以说对亚洲来说,其破坏性大于其对社会的有益性。中国可以不搞多党制,但不能没有反对的声音。在没有反对声音条件下,“维稳”的效果是不好的,疏,比堵强。
 
因此,我们不仅要允许“建设性反对”者的声音存在,还要有意识地培养,甚至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带来社会正效益的“建设性反对者”给予奖赏,如“毛泽东奖章”。但是,“毛泽东奖章”不得奖给中共最高领导人,如邓小平同志的实际贡献,本来有资格得到这个奖项,但他必竟事实上是中共的最高领导者,他的贡献是其职务、职责行为,即使退下来后的讲话(1992年南巡)的贡献,还是利用其影响力实现的。
 
 
 
                                           2010817
                                                  
作者简介
柴福洪, , 19575--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