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元奶粉“早熟门”危机留给我们的思考


圣元奶粉“早熟门”危机留给我们的思考
作者:孙志轩
 
1 媒体的自由报道极度重要
国内媒体由于受到太多制约,使得报道时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某品牌”由于不敢明说是谁,反而使公众陷入了更大的恐慌,到底是哪个品牌?
这次奶粉早熟门事件,是引起了全国性的普遍注意的,涉及品牌也最终被披露了出来,但是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某品牌”是没有被披露出来的呢?
比如上次地沟油事件,青岛媒体说调查到青岛某品牌的植物油厂从潍坊的地沟油厂家进货掺进去卖,到最终也没有披露出来这个“某品牌”是谁,这就是对青岛人民的极度不负责任。所以,直到现在我对青岛大品牌的植物油商都没有好感,因为从当时媒体描述的大厂商来说,我怀疑是长生,而嘉里植物油也是跟长生合资的,他们的品牌包括胡姬花、金龙鱼等,所以,我到现在也对胡姬花新促销的老式榨油花生油没有什么好感,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猜测的。
所以,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极度重要,就像上次青岛媒体那样,突然给民众造成一些猜想和困惑,也会伤及所有的厂家,并不是你没暴露出来就会对你没伤害了。
说到这里,我要感谢香港的凤凰卫视,我因为每天都看凤凰网,算是国内第一批知道涉及的奶粉是哪个品牌的了,而且就我个人的判断,他们的报道只是综合了各方面的说法,包括厂家的说法,并没有看到有任何的不实和抹黑、无中生有、混淆是非之辞。我们要感谢还有香港特区这样一个自由的消息发源地,而不用继续闷在黑暗的未知葫芦里。
2 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已经日益恶化到危机随时爆发的程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已经恶化到了随时会有危机爆发的程度,而且这种危机,往往有非常的复杂性、严重性和破坏性。
1)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的诱因和背景根源日益复杂化
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的诱因和背景根源已经远远超出我们通常的概念、假设和想象,转向更为复杂化的层面,这也使得我们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和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普遍的食品安全环境的多重风险,导致民众整体健康水平的恶化,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我们更加难以进行评判和判断。社会生活环境综合影响的变化随时可能会在食品安全事件上来爆发出来;就像我们在质量管理中所讲的,“可能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早晚而已。
就像现在我们所吃的东西,肉类蔬菜都难免含有生长激素、催熟剂,这已经是老百姓普遍知道的事情,但是,由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对健康的危害,是由于逐步积累的化学物蓄集产生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年累月累积造成到,对这种危害的检测和预防难以实施,因为老百姓日常的饮食是多方面的,很难去判定出哪天吃的菜或哪天吃的肉导致的哪种疾病,这也是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很少由成人人群集中爆发,而往往由饮食来源非常单一的婴幼儿集中爆发。但是,中国普通人群患各种癌症的比率不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没有爆发,不代表是没有发生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卫生部普查一下中国人母乳的激素含量,又会是多少呢?会不会甚至比奶粉中的更高呢?这个是值得疑问的。
就像性早熟,已经是近些年社会普遍发生的现象了,只不过这次在某奶粉上集中爆发出来。
2)中国的婴幼儿承担了太多的负担和灾难
从近些年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从奶粉营养不良导致大头娃娃,到奶粉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肾脏结石,到奶粉疑似性激素超标导致婴幼儿性早熟,每次他们都好像是动物实验中的小白鼠,承受了进行剂量实验的折磨,我想我们所有中国的成年人都应该向承受这么些多灾多难的孩子们道歉,“对不起,我们没有保护好你们”,我们为你们留下和创造了这么一个多灾多难的生活世界,从你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让你们承担了这么多。
3 对中国食品企业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提出更大的挑战
    1)食品安全已经不只是中国食品企业生产控制的范畴
这次的圣元品牌,如果真如企业所说,奶源全部是进口的,那么其实已经跟中国的食品安全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对奶粉安全有决定性因素的原料是在国外生产的,并不是在国内生产的。中国的奶源是不安全的,那么看来国外的奶源也不一定就会是完全安全的。
食品企业在不单停留在通过什么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做好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高度重视、科学掌握、充分运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技术至关重要。
我们也奉劝中国的品牌食品生产企业,对企业的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重点突出,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不要隐瞒,对与食品安全无关的因素也不要擅自吹嘘。
就像某品牌所说的,对奶粉的生产有243个质量控制点,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不会每个设备管道拐角的地方就是你的一个控制点吧?既然你们通过了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应该明白HACCP的原理和精髓,就是对显著的危害进行分析和控制,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所有的危害一视为同仁,全部控制。另外,对真正可能产生危害的原料等因素的风险,一定要充分评估,充分管理,也一定要与消费者、公众、供应商充分交流,真正保证食品安全控制水平,保证食品产品本身的安全水平。
2)中国食品企业危机处理应该以消费者为本
这次遭遇危机的某品牌企业,虽然最后卫生部说法,跟他们无关。他是他们所使出来危机公关的手法,实在是另消费者心寒,告诉消费者你是谁的媒体有什么错?你说要起诉。时时处处让人感受到的只是对你自己利益的维护。
我想告诉中国的食品企业,发生危机时,如何处理,请先多考虑下消费者的感受和利益,毕竟,你们企业能发展那么大,也是中国消费者支持起来的,他们能支持你们发展起来,也能让你们倒下去,这都不是你们的主管意志决定的,是由你们是否也考虑了消费者的利益,是否真正代表了消费者的利益决定的。
4 “早熟门”食品安全危机对各方的启示
1)全食品链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至关重要
由于当今食品贸易的普遍盛行,食品安全危机爆发时,打通从零售商到到分销商、生产商、供应商的沟通至关重要。
2)中国的零售商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出口到欧洲的企业几乎都要通过欧洲零售商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认证,比如英国的BRC(英国零售协会)全球食品安全标准,德法等国的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
中国的食品零售商们对此几乎毫无作为,他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改进在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他们应该启动食品安全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为控制食品安全危机可能导致损害的蔓延,对保护公众的健康消费权利尽到本应尽到的责任。
3)中国的第三方认证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发出更多的声音
对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来说,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时,完全可以发出更多的专业声音,帮助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和判断可能的趋势,帮助消费者辨明风险,消除紧张、误解和恐慌。
4)中国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弊端进一步显现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统一不力的弊病进一步显现,各部门各说个话,就是没有个敢直接对老百姓负责的,统一他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也没有体现出清晰的声音,无论从升级还是到国家级的。监管部门对事件的反应和调查监测进展过于缓慢,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不满和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强。
5 危机已过,疑问仍存
815日,卫生部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结果说是检测发现奶粉外源性激素没有超标,三个婴幼儿患病跟圣元没有关系。
但是,我们从网络调查的民意看,由于此事件的一波三折,仍然有大多数的人对此结果并不相信,仍然有大多数的人对某品牌并不信任,就我个人而言,恐怕再也无法恢复对国内一些品牌的信任。
网络疑问仍然集中在两点:
1)湖北专家会诊的结果是否是足够客观的?是否有受到某方面的压力?
2)卫生部仅仅依据患者存有疑问的湖北会诊结果进行判断是否足够充分?
我们相信国家对国产品牌的谨慎对待是对的,我们也期待他们能更公正、公开、透明的同样对待所有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和关切。
奶粉早熟门事件可能会告一段落了,但他的影响仍然会不断的延续。我们期望公众可以得到更多的真相,获得更多的心安,并希望他不再发生,或者尽量少发生,尽管这种希望显得是如此的苍白,又是如此的脆弱。
 
说明:作者孙志轩为食品链安全和质量管理研究者,危机管理观察和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