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沈阳交通拥堵难题
本报主笔 刘长杰
本周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表示,由于利润减少和诉讼成本大增,标准普尔已将其竞争对手穆迪列入观察名单,并考虑下调其短期评级。这意味着,多年来享受评级豁免权的评级机构,也步入被评级的行列。
但评级或者“类评级”的生意显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否则,生意根本忙不过来的IBM,又怎会涉足其中。
同样是本周二,IBM发表了一份全球通勤苦恼调查,通过对六大洲20个主要城市的8192名驾驶者上下班情况的调查,IBM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很多经济实力强大的欧美城市也深陷交通泥潭,而那些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由于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拥堵则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中国媒体之所以关注这份调查的内容,是因为通过对受访者询问通勤时间、油价、交通状况、交通影响情绪、交通影响工作、交通对出行的影响等十项内容,结果显示北京以99的高分超过了墨西哥城(99)和约翰内斯堡(97),位列全球通勤苦恼指数(Commuter Pain Rating)之首。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第一”。 在跻身“全球20个最拥挤城市排行榜”、“全球城市最贵生活费排行榜”之后,北京这个城市的舒适感和诱惑力正在迅速消失。
IBM既不是调查公司,也不是评级机构。它之所以费心费力做这样一个调查,进而搞出一个指数排行榜来,是因为这家企业一直在全球推广它的“智慧地球”计划。在这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庞大计划中,智能交通是IBM格外倾注心血而又志在必得的一项计划。事实上,所谓的全球通勤苦恼指数,其指数编制和城市排行到底具有多少科学性,我们暂且不论,仅就这个指数发布的意义来看,它就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研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新视角。
很庆幸,现在的沈阳还没有进入这些并不光荣的榜单。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上述的“最拥挤”和“最苦恼”,距离很近。甚至在很多沈阳老市民的意识中,沈阳这座地区性中心城市,其实已经步入拥堵的大城市的行列。比照IBM制定的十项指标,近一年来沈阳的通勤苦恼指数迅速增长,是一个不争之实,尤其是在这个逢早晚机动车出行高峰就堵、道路集中维修、公共交通形式太少而又运力不足的炎热夏季。如果情况相反,那么就不会发生每隔一段时间就出台一项新规,用以纾解沈阳不断加剧的交通拥堵的状况。
在IBM看来,北京的交通拥堵,主要原因在于道路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机动车保有率的增长速度。这个原因适合所有经济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城市,沈阳当然也不例外。但这显然不是造成沈阳交通拥堵主要原因的全部。
沈阳的确应该修建更多、更宽的马路,以解决交通拥堵难题。不过,沈阳首先应该修建更优质、更结实耐用的马路,不能重走“今年摊铺,明年修补,后年重铺”的老路。沈阳现如今的道路框架并不差,在这种情况下,道路质量好增加的运能将大于数量多带来的价值。
沈阳还应该拓展更多的交通形式,比如修建快速干道,通地铁,架高桥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改造,用更宽广的大交通视野来审视这座城市。比如设公交车专用线,为公交车多拉快跑开道;重新定位自行车的通勤功能,向交通拥堵城市阿姆斯特丹(25)学习——这座全世界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约有40%的通勤是靠自行车完成的。
想让一座城市更畅通,修路固然重要,管理更重要。在物联网科技的支持下,北京正在布局智能交通系统,一旦完成,将大大提升京城的交通管理能力。沈阳的交通管理也该更多地借助高新技术,用管理的力量,铺就沈阳的金光大道。
***注:此为发表于20100702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时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0702/index.htm略有改动。
试解沈阳交通拥堵难题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