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创新和实验的结合会产生什么


最近拜读了一本书名叫作《重在实验·释放创新科技的潜能》的著作,副标题是释放创新科技的潜能。如果一定要为这本书确定各关键词的话,光从标题上看就很容易搜索出来,即:"实验"创新科技”.

 

诚然,任何实验在客观上都会产生结果。这个结果对于实验者本身而言,会成为一种资源的积累。对于成功的实验,实验者本身的角色定位便转型到了“发明者”,而对于失败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提供了可以促进了实验者在以后的实验当中可以避免的不利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成功的实验并没有能够担负起除了获得成功的因素以外的其它不利因素,换句话说,成功实验除了给人们提供一种如何取得成功的模式之外,并不能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失败的试验和成功的实验,两者的效益是等效的。

   

但是在事实过程中,试验本身的有着太多的偶然因素,实验自身所特有的探索性决定了试验者不可能很有预见性的在实验的过程中避免。这种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就使得实验本身的成本就大大增加。在《重在实验·释放创新科技的潜能》中,斯蒂芬·托姆克提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技术的不确定性(对过去没有运用过或重新组合过的方法的摸索)生产的不确定性(即当方法运用到不同的生产环境时所能够实现的收益)需求的不确定(即对产品特别是在产品原是阶段很难把握其市场需求的合理分布和定位)市场的不确定性(即公司与市场之间,制定的销售政策由于和市场自身发生着的变化无法实现一对一的链接,从而容易导致前者的滞后)……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先期开发产品的成本。许多企业,特别是自身实力不济的小规模企业,在如此大的预算面前往往会选择望而却步,同时与自身创造高效益的追求形成了反差。创新,其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在此基础上,缺乏创新和技术的企业体,在没有提升自身实力的限制下,开始了陷入上述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了自身发展的束缚,最终形成了一边是大喊“创新”一边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企业的效益滑坡,出现了现实和理想上的博弈。

 

基于这样的情况,要降低实验的成本自然而然成为了最主要的关注点之一。但是,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人们必须逼迫自己选择合理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去实现。就目前可实现的途径来说,以科技推动实验能力的提升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种逻辑关系其实与实验来带动产品的开发是一样的逻辑模版。以科技来促进实验能力,同时又涉及到科技本身与实验之间的吻合性问题。通俗地来讲,就好比化学实验的发生必须有恰好的条件和催化剂的道理一样。更何况在实验的整个进行过程中,实验者更要面对团队组织的磨合,对模型的构造和再学习等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引起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和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互相影响。斯蒂芬·托姆斯指出“在实验中引进新科技,并不意味着科技会自动提高某一组织机构的绩效,新科技在实践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各种因素,包括人为的,机械的,时间上的,甚至是状态上的等等都会很过敏的使得实验功亏一篑。

 

   纵观整本书,作者从许多个侧面,依据他10年来对汽车,半导体,制药,化工,银行这些不同行业的研究来有力地阐述他的主张:一个公司应该如何运用实验新科技驱动策略的制定和价值的创造。在书中,斯蒂芬·托姆克以IDEO的成功为举例,向我们提供了所谓创新体制的模版:程序,组织,管理和文化,这种工作平台的设计使得这些构成平台自身的要素平衡而又精密的结合,虽然形式上看起来很简单。

 

 

 

相关书目:【美】斯蒂芬·托姆克:《重在实验:释放创新科技的潜能》,中信出版社200512月第1版,定价:3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