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闽都文化》2009年冬季刊
一提起三坊七巷,我便不由得对我们的教育深为感叹,说扼腕似乎也不为过,谁能想到,当年那么多在福州就读的大学生竟连它也不知道呢!
我在师大读了四年,可悲的是,我确实不知道福州还有个三坊七巷,也不知道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旭、冰心、林徽因、庐隐、林纾、沈葆桢等众多名人就曾生活其中,更不知道什么水榭戏台。我不知道该怪谁,只是觉得可恨,恨学校,恨文化宣传旅游部门,恨福州,恨自己……
在今天看来,这真是何等宝贵的财富啊!可当时我们就只知道鼓山、乌山、于山,知道西湖,知道西禅寺,也知道大名鼎鼎的东街口,甚至还知道十八重溪,知道寿山石,却独独不懂与东街口一墙之隔的三坊七巷。这能说不是福州人的悲哀吗?福州近现代出了如此多的名人大擘,可福州却一直没有把他们当做真正的宝贝,这又怎像是一个省城的气度呢?
一个省城,一个首善之区,一个全国罕见的城市建筑格局,一个饱经风霜的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一个人文荟萃的难得一见的弹丸之地,竟一直到了今天才重见天日!才焕发出它应有的容颜!这怎不让人感慨万千!想起来,它曾经历了多少有识之士苦口婆心的呼吁啊!然而,一年又一年,它还是那样默默无闻,还是那样淡定从容。小巷依然破败寂寥,墙头还是杂草丛生,南后街的混乱嘈杂依旧……
终于有一天,也就在前两年,南后街破土动工,艰巨的拆迁工作开始了。住惯了低矮破败旧房子的人们陆续从祖祖辈辈的家业中迁移出去,人们开始翘首以待,期待奇迹的诞生。拆迁无疑是艰巨的,修复更是艰难,如何把一个历史文物价值如此高的三坊七巷完美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我想谁都会面露难色。修旧如旧是个难题,如何保持三坊七巷原有的风貌更是难点。不去旧,难以立新;全去旧,又将是毫无价值的仿古。破败的风雨飘摇的三坊七巷确实令人头痛。
工作后,我曾多次往返留连于三坊七巷,因为朋友的造访,我带着他们静静地徜徉在小巷之间,挨家挨户地窥探坊巷人家的生活,还有历史留下的点点滴滴与斑驳的记忆。那时的小巷几乎没有游客,安静的样子与世隔绝,谁又能想到当年的繁华与辉煌?特别是繁华的闹市中心东街口,谁又会想起它就在小巷之外只有一墙之隔?当年那么多名家大师,那么多达官贵人,那么多商界奇才,他们的足迹就落在这窄小的石板路上,沿着这北京胡同一样的小巷逶迤而去,其中有悲欢离合,有欢笑眼泪,有铁骨铮铮,有哀伤愁怨……
其中上演的故事不计其数,其中的名人更如繁星闪耀,如何把这一座座深宅大院好好地还原,还原为历史,还原为人物,还原为故事?这无疑是最为深层也最难以抵达的保护。如今,所幸的是,北京的专家来了,福州的名流也来了,他们共商大计,出谋划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展现出三坊七巷原有的历史与风貌。南后街就这样大刀豁斧地改头换面了,刚露脸,也许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更觉得不自然,甚而排斥它,但它毕竟有了一个全新的模样。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248b70100j2pp.html) - 三坊七巷的变迁_傅翔_新浪博客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一次又一次地造访,我还是欣然地接受了它。因为,我还真找不出别的更好的建筑来取代它,过去的南后街本来就破败得毫无特色,剩下的也似乎只是商业气息,而今,新的南后街气宇轩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家又一家颇具特色的小店次第开张了,老字号、特产、名品、文化艺术遗产……从小吃到工艺,从买卖到展览,无不充分地展现了福州的文化精粹。
如今,以三坊七巷命名的南后街古街区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流连于三坊七巷,看着如潮的人群,你会发现,它理所当然地成了福州新的地标与符号,也成了福州人的骄傲。可谁又曾想到,一个前两年还破旧不堪的三坊七巷,一个充斥着刺目的丧葬用品与低劣服装、家具用品的南后街,竟突然在混乱的车流与庸俗嘈杂的叫卖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安静而有品位的步行街,是古典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文化街!三坊七巷也因此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简简单单、意味深长的四个字也因此成了游人嘴中频率最高的用词。谁又会担心如今的学子在离开福州的时候竟会对三坊七巷一无所知呢?
如今,人们都以徜徉于三坊七巷为荣,以走一走古街古巷为乐,一个又一个民俗、工艺与文化活动也都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展开。从充满历史与文化含量的商店到展览馆,从游人如织的南后街到安静的小巷与名人故居,在周末,在夜晚,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爱。或热闹,或幽静;或时尚,或古典;或追风弄月,或寻幽探古。在这里,你都可以很心安理得地消磨掉那难捱的无聊时光。人们终于发现,外面来的客人不再无处可去,单单一个三坊七巷,就可以让客人好好玩上一整天。而其中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也一定会让客人有所收获,有所难忘。
就这样,你看到了福州的民俗文化展、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全国的名石雕刻艺术展……看到了林觉民、冰心、严复、沈葆桢、林则徐、邓拓、刘冠雄、林鸿年、陈衍、何振岱、黄任等人的故居,看到了二梅书屋、水榭戏台,也看到了建瓯挑幡、提线木偶、福州十番演奏、元宵花灯等众多民俗活动与表演。一条曾经失去了文化的街,终于回到了历史与文化的怀抱里,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也因此,我重新打量了南后街的建筑,我终于知道,它作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员是当之无愧的!虽然它不是最漂亮的建筑样式,但它基本保留了福州当地原有的特色,而且没有与全国流行的仿古建筑样式雷同。就这一点,我以为就很难得。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里坊建筑模式,作为全国罕见的没有城墙的城,它理所当然要有自己独有的样式。看南后街,再看小巷,我看到了希望。坊巷的格局与古民居的格局都没有变,特别是名人故居,规划者与施工者都很慎重地保留了它原有的风貌,木作的还是木作,砖作的还是砖作,还有那些重要的遗迹,宁愿留下一块,也要让人有些回味与想念!一切还是那么精致,那么讲究,这不能不说是罕有的!只要想一想赫赫有名的绍兴,它的三味书屋,它的鲁迅故居,它的青藤书屋,大都不再是原有的样子时,我们还是感到了些许安慰。至少,我们原有的基本上都还在,也还有这么多老的货真价实的东西。
三坊七巷的规划者与实施者也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大胆地把南后街推翻重来,借助福州古民居的特色与样式,让它光鲜靓丽地站在众人面前,先经受众人无情的评判,而把最重要的环节——小巷里的民居与名人故居放到后面。这无疑是相当科学的,也是极为明智的。一者,它节省了时间,让三坊七巷及时开放了;二者,民居与故居才是三坊七巷的重头戏,是三坊七巷最精华的部分,它需要充足的时间慢慢打磨。可以肯定的是,三坊七巷最终是否真正有文化,有内涵,绝对不是来自于别的,恰恰就在坊巷之间这些名人故居身上。只有把尽可能多的名人故居还原回它应有的样子,把其中的名人史迹挖掘出来,三坊七巷才会有真正的春天,才会有消褪不去的光芒。
想一想身处其间的名人,那可真是灿若星辰啊!不用说“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也不用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方声洞、林文,更不用说清内阁学士、“末代帝师”陈宝琛,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船政之父”沈葆桢与众多的海军名将,就说有“文学祖母”之称的冰心,“一代才女”林徽因、庐隐,“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著名翻译家林琴南,那就足够我们引以为豪了。就是这些光耀千秋的名字,共同组成了三坊七巷沉甸甸的份量。一个古城,一座古宅,要是没有这些名人,没有文化与历史,那它又凭什么让人纪念,让人流连?
正是如此,我还是有着深远的期待,期待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会因南后街的热闹而停止,更不会因为名人的远去而忽略他们真正的价值。我期待的不仅在于众多名人故居的修复与展示,更期望其中会有福州所有名人的专题展馆,有福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的专题展馆。如果真能这样,那三坊七巷有福了,福州也福了!因为它必将成为中国最有文化最有影响力的省城之一,人们也因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当年福州的辉煌,从而改变人们对福州人不思进取的看法与态度,并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引以为豪。因为,当年的福州绝不保守,更不守旧,也不落后,而是领一代风气之先,是敢为天下先的。正是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局面,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缔造了中国海军的传奇。
2009、11、16 福州
三坊七巷的变迁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