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论坛”上的发言
2010年7月26日下午我在张江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论坛上发表《产业原创——世界一流园区的产业梦》的主题演讲。
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题论坛是第六届“相约张江”系列活动之一,论坛由科技部火炬中心马彦民副主任主持,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至开幕词,科技部火炬中心梁桂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王兰军处长、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处杨跃承处长等部委代表和全国56家高新区代表参加了会议。下面是我的演讲全文:
我发言的题目是“产业原创——世界一流园区的产业梦”。目前,全国有六个高新区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但是十年以后谁能建成世界一流园区,主要看在那里能发展出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确要以高新区为主发展新兴产业,真正新兴产业崛起的地方除了现在的一流园区,还有一大批创新型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甚至有可能在非高新区的地方出现,比如义乌、寿光。他们的新兴产业有可能将比高新区发展的还要好,现在要密切跟踪,一旦有迹象,要马上纳入高新区。所以说,十年后一流园区不一定是现在的这六个,有可能是其他新兴区域,但是检验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发展出了新兴产业。下面,我就新兴产业说三个方面,第一是概念,第二是规律,第三是结合案例说形成机理。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最近关于新兴产业讨论很多,误区也很多。第一,规模大、带动就业强、发展潜力大、市场空间大的产业,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吗?不是。新兴产业是探索出来的、未知的,如果把所有产业特点都规定好了,那就不叫新兴产业。如果是原创的新兴产业,将来就业怎么样?规模是多大?带动性有多强?这些都是未知的,都需要去探索。我认为,现在讲的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国进民退的痕迹,这点很危险。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战略性,对新兴性强调不够。什么是新兴性?新兴性就是不确定性,可能有,可能没有。新兴性一定有不确定性,否则就不是新兴产业了。第三,过于强调政府作用,忽视了新兴产业探索和试错这样的基本规律。我们中国为什么改革成功,穿得好、吃得好?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采用试错的办法。试错三十年,终于有了现在的结果。现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有点大跃进的味道,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都掌握了,各地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很危险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如果不发生金融危机,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呢?高技术产业正在一步步走向产业细分,在信息产业出现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细分领域,在生物医药方面出现了生物CRO等领域,在新材料领域出现了半导体照明、稀土材料等细分产业领域,在新能源领域出现了合同能源管理、风能等领域。从这个意义上,现在说的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细分,高度细分的高技术产业可以和新兴产业可以划等号。高技术细分领域将会出现上百个上千个,其中有若干领域会发展成非常庞大的新兴产业。现在,所谓的八个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划分是不科学的。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前三十年和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有什么区别。前三十年我们也在发展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要是跟踪国外的新兴产业,我们再发展,是跟踪性;后三十年是原创性,我们也跟踪,但是原创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现在全社会给高新区的使命比五年以前大大增强。这个压力来自哪里?来自全球化,来自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国外的大企业,外国的创业者都对中国产生新的需要。现在很多硅谷的中国人和美国人来中国大陆的频率远远大于去印度和台湾的频率。中国能不能发展出新兴产业,改变世界,改变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个人物就当然得摆在中国人眼前。后三十年的根本是新兴产业的产业原创。因为产业原创,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我们一定要对这个不确定性有充分的认识。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中央政府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可以做政策引导,但是不能越俎代庖。这主要是因为新兴产业的领域很多,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应该发挥各个地方的积极性,一旦地方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中央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也不晚。地方政府尤其高新区管委会这一级应该主要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将为区域经济,尤其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我觉得中关村、张江搞新兴产业需要下的功夫很大,反而国家发改委需要慎之又慎。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是高新区,新兴产业大部分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怎么办?这就需要下工夫,各高新区要有所区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兴产业。
二、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
我先说四个产业发展规律,产业价值链规律、产业成长规律、新兴产业规律、产业组织规律。产业价值链规律是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崛起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说产业在价值链上如何分解,在空间如何集聚的;产业成长规律是说一个产业如何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主要突出跟踪发展;而新兴产业规律是说产业如何诞生的,主要突出产业原创;产业组织规律是说大企业、小企业、政府、中介如何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产业组织起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在新兴产业方面,火炬中心、各高新区管委会、专业园的开发公司、产业研究机构都在新型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产业组织者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硅谷、新竹、班家罗尔、中关村等新兴产业崛起之地都有若干产业组织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不但要大力培育产业组织者,还要在产业组织规律方面大有创新。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因为是个落后的国家,所以采用追赶战略,在产业组织方面有所创新,甚至在全球都是比较超前的。
下面我重点讲新兴产业规律,它有四个环节比较重要,企业试错、产业试错、产业集群和机制体制创新。为什么企业试错这么重要?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所有的创业企业都遇到一个难关,这就需要用试错的办法去突破它。因为在高技术创业者面前是死亡谷,大部分创业企业在死亡谷就消失了,只有很少的企业能走出来,成为瞪羚企业,从瞪羚发展成大企业就有了可能。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采用了孵化器、科技园和火炬基金这种“三位一体”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众多的企业试错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也是中国高技术产业能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但是在前三十年,中国并没有探索产业试错的道路。而在产业方面是采用学习和跟踪的策略,所以大企业大部分是模仿创新,而不是产业原创,比如百度是学习硅谷的产业原型发展起来的。中国前三十年,很多企业都是靠跟踪新兴产业发展起来,这样的企业也能长大,但由于国外有更大更领先的企业,所以我们的企业成长空间受到压制,成长很艰难,长大的也不多。我建议,要在新兴产业领域,而且必须是全新的原创的新兴产业基础上培育大企业。最后,再强调一遍,企业试错是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当然途径。
第二,产业试错。产业试错以企业试错为基础,一群企业试错才是产业试错,产业试错的过程是新兴产业诞生的过程。现在在北京,专门投资物联网的企业不下十家,而且很多从硅谷来,创业的企业更多,创业就是不断地试错。可以说,现在在中国,高新区是创业最活跃的区域,新兴产业在活跃的创业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发展迹象,最大的迹象是一群科技型企业参与试错发展。中国能不能诞生出全新的新兴产业?我举两个例子,比如铷铁硼,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基本没有这个产业,但是中国参与进来,现在80%的伺服电机用铷铁硼,虽然铷铁硼的关键技术以日本为主,但可以说这个产业是中国做起来的。再来看短信,手机短信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而且手机短信的内容提供商主要在中国,这个产业也是诞生在中国。
第三,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不可能由一家企业发展起来的,必须是多家联动发展,所以说集群模式在未来会越来越盛行。把硅谷说成创新的“栖息地”,创新是空气,用完全生态的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典型的集群的概念。创新必须在区域中进行,新兴产业必须在空间上落地,这样将在区域层面形成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集群。只有在区域层面上才能形成全新的机制与体制,而国家高新区具有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
第四,机制体制创新。首先讲三个循环,一是人的循环,人必须在大学和产业间自由流动,中国这方面做的最差;其次资金要循环起来,信息要循环起来。另外要有三个专门化,创业者要专门化,风险投资要专门化,职业经理人要专门化。还要有三个创新,观念、商业模式和业态,这三个方面也是在一个区域形成的。为什么在高新区才能发展新兴产业?只有在高新区才能形成三个要素的高端循环,才能实现三类人群的高度专业化,才能实现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商业模式、全新的产业业态这三种创新。
三、新兴产业的四种形成机制
新兴产业有四个形成机制,说的最多的是新技术、重大技术突破催生的新兴产业,比如物联网。然后是价值链分解与产业融合发展产生的新兴产业,比如生物制药CRO,这个领域中国目前的优势非常突出,成本是美国五分之一、欧洲的四分之一。第三,内需市场扩容和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新兴产业,比如创意产业。第四,规制变化和政策引导催生的新兴产业,新能源、合同能源管理都是这样。
现在各个层面都在探索新兴产业的规律,但距离对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把握还很遥远。希望与大家一起,尤其是高新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来把握这一规律,因为这是中国的未来!谢谢大家!
2010-07-22 | 区域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2010-07-15 | 用“产业主导权”指导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
2010-01-08 | 国家高新区是新兴产业的摇篮
2009-12-19 | 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怎样走
2009-11-21 | 让火炬照遍全国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10-04-19 | 中关村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闪耀的名片
2009-05-28 | 高技术产业是强国的关键
2008-08-15 | 中关村科文献集前言
2008-07-28 |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
2008-07-21 | 深圳高新区应更多地解放思想
2007-03-23 | 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一区多园’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