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投资市场在中国的问题


       要降低消费门槛,时间是最好的证人。对于进口商、经销商来说。正确的引导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盲从的狂热下最好能够理性的思考,支持民族产业;而对于国产企业,多么希望拿出真正的自己的酒说话,否则,大好的中国葡萄酒投资市场被洋货“殖民”绝不是危言耸听!

  莎士比亚也曾讲过:如果有人在讲一个笑话,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没有葡萄酒的一餐。笑话的内容逗得人前仰后翻,确引来大家的喝彩与掌声,但有一个人却很沮丧,高兴不起来,那绝不是因为这个笑话不够精彩,而是杯中一定没有葡萄酒了诸如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人对葡萄酒的饮用习惯和热爱,体现了葡萄酒在人们生活中的需求价值,这没有错。但面对时下中国进口葡萄酒如火如荼的发展浪潮,很多国人却对进口葡萄酒迷信到抓狂的水平,甚至不惜改弦更张,穷尽所能,纷纷投身到这“飘香的液体黄金”事业中,无论作饮食、商业经营、收藏、喜好,惟愿追求这代表着品位、身份、质素的时尚生活,或者一夜能暴富起来。

  把法国的拉菲炒成了天价,于是葡萄酒投资市场在狂热的中国人炒作下。其品牌效应已经延伸到副牌增值,接着法国的五大”八大”甚至世界的百大”名庄都被炒作起来了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国外很多葡萄园因为酿造本钱不惜拔掉葡萄树尚难以为继的情势下,中国人这种对国外葡萄酒的狂热精神”从未削减。

  苏富比发言人DanAbernethi曾说:自去年秋拍卖形势下滑之后,再来看看几次在中国香港或内地拍卖会上的非凡“成果”2009年2月份。商业葡萄酒交易一路飚升,拍卖表示优秀的不只仅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波尔多酒,来自澳大利亚和加州的珍藏葡萄酒也广受欢迎。对于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葡萄酒,有影有形,有模有样,人们各有所图而不亦乐乎追求,但现在国人并满意意现状,因为已经上市的葡萄酒基本价格都趋于透明了除拍卖会之外,其他途径想多赚点钱却不好操作。于是有资本的人对未知的期酒开始偏爱有加。

  法国红酒投资贸易的术语,        期酒最早起源于法国。指未上市的高级酒,先以期货形式出售。对于酒庄来说,期酒操作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极大加快了资金回笼的速度。同时,对于葡萄酒批发商来说,也可以在该酒正式上市发售前,通过多次倒手,预先试水,看看这一年份的葡萄酒到底能够卖到什么样的价格。批发商和零售商也会将一局部期酒加上自己合理的利润之后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在购买当年期酒时候的表示也会关系到葡萄酒批发商和零售商信心,究竟需要投放多少资金到这一年份的葡萄酒中去。

  就是一种风险的无形转移术 但据本人了解业内,实际上所谓期酒。如温州、上海、珠海、北京、广州等一些有资本人士早已不顾一切,捷足先登了但如果代理商不是中国市场唯一,或者代理商即使是中国市场唯一,而其他人可以从其他代理国进酒的话,仍难以控制中国市场的价格,新一轮的名庄酒大战即将拉开帷幕。随同而来的价格之乱”造假、贴牌之乱”品牌之乱”将成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的最大隐患和问题.这种纷纷扰扰无序的竞争中,老外坐不住了今年的成都春季糖酒会上,自己应邀参与了一些酒会,见到一些名庄酒的老外,也有过交流。由于本届糖酒会增加了国际馆的面积,12号展馆的实际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20多个葡萄酒主要生产国在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葡酒联合国”就连一向高傲的拉菲也首次现身于展会之中,几乎同时,欧颂、武当也高调根扎中国,面对国人超强的打擦边球”和“制假”能力,以及对自己酒顶礼膜拜般的神化效果,为了维护其所谓的尊严,看透中国巨大的市场会给他带来不可估量的巨额财富,不再“视察”似的来中国慰藉一下那些为数不多的进口商了而是真正开始行动了也曾坐在朋友的餐桌前,先说名庄酒的代表拉菲。走访过很多专卖店。发现法国人并不这样看拉菲,天价和名气是中国人自己炒作起来的法国人喝的不是财富和名气,只实实在喝好酒。法国的朋友讲,任何一个家庭里都可以找出不错的酒,且价格不会超过100欧元,随时随地想喝了开瓶就喝,无论餐前餐后,待客接友。法国随便一个村落的家庭酒庄都会有品质卓越的好酒,何必拘泥!单一个波尔多产区就有大大小小的酒庄上万家,缺乏为奇!2005年7月,自己曾协助从北京来深圳买拉菲的人购得两支1982年份拉菲,当时每支11900元卖出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当然其中还有利润)觉得价格已经够高,那时想,万一打碎就等于烧掉了11900元人民币,光阴荏苒,短短几年,现在这个年份的拉菲远远超过了30000元,拉菲在中国卖出了天价,连法国人都是难以置信的空穴来风,当然。必有原因。1855年巴黎的世界万国博览会举行,为了弘扬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对波尔多产区的葡萄酒进行了等级评定,确立了拉菲酒庄的顶级酒庄”地位。1868年8月8日詹姆斯.德.罗斯柴尔德男爵在拉菲前主人举行的公众拍卖会上购得此堡。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迭发的全球噩梦:根瘤蚜虫害、霜霉病在葡萄中蔓延、顶级酒假酒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一切导致酒庄命运跌至谷底,酒庄发展大受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史无前例的大金融危机更迫使葡萄园缩减种植面积。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底,罗斯柴尔德家族终于重新成为家族的主人,埃里克男爵的主持下,酒庄在葡萄园和酒窖内开展了一系列重建工作,1955年的特好年份被视作其复兴的标志。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经香港和有机会出国的人对拉菲的喜爱带进内地,先入为主,1855年“世博会”上“顶级酒庄”地位,更有了其至上荣光的传达理由。

  经济向好的发展,有钱的人多了对健康和生活的追求提升了葡萄酒早已经不是起初涉外高层、极少数人享用的交际工具。当2001年中国打开世贸的大门,世界无以计数的葡萄酒无遮无拦的涌进中国市场,送礼的也开始讲究起来,由寻找世界顶级品酒师罗伯特.帕克打出满分的1982年拉菲开始,延展到拉菲的其他年份酒,继而“一人得道”式的拉抬效应和热烈不可名状的爱屋及乌”拉菲副牌同样“万丈光芒”坊间流传着“买拉菲的人,并不见到喝拉菲”因为其高昂的价格迫使购买者中不乏另有隐衷而乖乖就范之人,或者极少局部人为了收藏而已。但有一个千真万确的局面,着实让自己惊讶过:自己在2008年应邀列席一个某市的酒会,主办方特意安排我与当地的一位高层坐在一起,席间,先生问及我对拉菲酒怎么评价,悄悄告诉我经常一喝就是几支,觉得喝不出什么特殊味道来”自己听罢一时语塞。按本文上述过的北京一次拍卖会上,两支1982年的拉菲以72,随同着改革开放。800元人民币成交”不知道这位高层是不是暴殄天物!建议那些请客送礼的人,真该把价值10元的酒汁装在拉菲的瓶子里。但话还得说回来,也正是因为被一些国人“神化”,拉菲才如此“高贵”喝的只是财富和身份。

  香港和一些内地,正如。流传着“乞丐拉菲”说法。源于拉菲酒庄满意足于现在产量的限制,不惜损害自身名誉,法国、南非、智利…收购、兼并、合作一些酒庄,并允许其在正标上标注“五支箭”标志,这样一来,拉斐尔”拉菲儿”拉菲传奇”拉菲传说”还有“造假制假”贴牌的拉菲”蜂拥而来,充满了整个中国市场。价格可以100多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些人请客名义上也喝“拉菲”喝个面子,图个虚荣,对不懂行的人说毕竟是拉菲家族”酒以为自炫,这就是所谓的乞丐拉菲”

  曾经有从法国出差或旅游回来的从法国一个小村庄里带回来的小酒庄不错的酒,有意思的暂且不提著名的巴黎品酒会”和“伦敦品酒会”就是坊间的品酒游戏。一些喜爱酒的人为了助兴混进拉菲分杯而执,集体盲品,结果怎样,如果没有品出拉菲的惊喜之处,难道你就说这些人不懂葡萄酒吗?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品酒是最具个性化的每个人喜欢的口感并不完全相同,最终意见也许不会一致,但最基本的规则和常识还是要有的这里自己无意于针对拉菲,拉菲的运作终究是胜利的只是众多国外名庄酒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

  尽管奔富在澳洲有着标志性的地位,相较之下澳大利亚的奔富酒园就没到这种让国人狂热的地步。也曾经因为出了奔富庄,而让欧洲人不能小觑澳大利亚。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中国市场上曾一度不好买到奔富庄园的BIN系列,彷佛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人们开始四处寻找,想办法倒卖,价格自然有所提升…可惜这种现象没有继续太长时间,当人们正在怀疑这如股市有人操盘一样的时候,突然就有那么一天,又遍地都有奔富的BIN系列了于此,如果有人说是酒园、进口商或者有人存在炒作的话,终究始终没有呈现太大的跌宕。

  中国的消费者更多的盲从于广告、知名度和酒的价格,当下。而非理性消费,中国市场内二、三十个国家的无以计数的葡萄酒种类,令人眼花缭乱。自己在法国南部参与了朗格多克的酒展,放眼望去,其壮观场面,就如同一个人游荡在酒的海洋之中,真可谓酒海观潮。国内有太多的进口酒,其实在那里一、两欧元都可以买得到而凭什么要对我--尚待葡萄酒文化和知识提升的国人标注那么高的价格?而可爱的中国消费者还在狂热的追求着。自己临时呼吁进口酒要降低消费门槛,要让葡萄酒大众化普及,普及到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有开启的不是高贵的可以喝得起的葡萄酒,信手拈来。

  远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吗?纵观国产葡萄酒,醒醒。其实有很多的酒质是不错的并不昂贵,认真的做着庄园酒,站在民族的角度,要善待国产酒,要理解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因为国内葡萄酒企业,中国上下五千年里,朝代更换,文化缺失,时光交错,没有一家有自己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酿酒史和酿酒技术,一切要从头开始,摸索学习中踽踽前行,这个向阳行业真的很稚嫩,需要国人更多的支持。不过实情却是由于国外葡萄酒的质量规范、精湛的工艺、先进的设备、传承的酿酒技术,中国葡萄酒业临时以来有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由于利益的抵触,竭力抵御洋货的进攻;一方面,内心却对洋货心向往之。

  中国的葡萄酒业终于有了一次冷静的觉醒,2001年后。掀起了借鸡下蛋”与狼共舞”热潮。这本来是好事,而就在这些企业中,面对国人对国外葡萄酒的热衷,有一些企业干脆进口国外的原汁葡萄酒,灌装在自己国产标签的瓶子里,以期能够迎合大众的攀求加实惠的消费心理。事实上,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做得未必“老实”也未必高明。因为,有待培训的中国消费者,只认洋标,虽然瓶子里已经具备了国外酒的质量或口感,但仍然衣着民族的外衣,大家都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这是民族的吗?该如何向消费者解释!

  还不如把企业分成两种标签方式,依愚见。一种直接告诉消费者,此酒是灌装的哪个国家哪个产区哪个酒庄的酒;另一种,必需表里如一,高调告诉世界,此酒是地道国产,哪怕数量再少,也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自己走访了国内很多葡萄酒企业,发现葡萄品种和栽培技术从国外引进,酿酒设备本钱再高也从国外引进,连酿酒师人才也是从国外引进,有如此之雄心壮志,且标称“中国的波尔多”东方波尔多”为什么不能酿出生界顶级的庄园酒?倘若连瓶子里的酒都是从国外引进,那国人,希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