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粪运动
百科名片
19世纪下半叶,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的经济巨头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迫害公众利益作为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
[编辑本段]
扒粪运动的简介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
[编辑本段]
扒粪运动的背景
南北战争之后,被解放的黑奴和数百万移民投入到机器化大生产中,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却未惠及大众,财富高度集中,资本家垄断市场,还与贪官污吏沆瀣一气。美国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似乎正面临失去灵魂的危险。
[编辑本段]
扒粪运动的阵地
——《麦克卢尔》杂志:运动的桥头堡
[编辑本段]
扒粪运动的英雄
▲
林肯·斯蒂芬斯
林肯·斯蒂芬斯,1866年出生,1901年担任《麦克卢尔》总编辑,而后转任记者,亲自前往第一线调查城市腐败的黑幕。埃达·塔贝尔
埃达·塔贝尔,1857年出生,因父亲从事石油开采业,她从小就熟悉行业中的各种事件,后来应邀加入《麦克卢尔》。厄普顿·辛克莱
厄普顿·辛克莱,1878年出生,后来成为一名活跃的社会主义者。1906年,辛克莱完成了小说《屠场》 (The Jungle),在《寻求真理》连载,把杂志的发行量提高到了17.5万份。该小说以立陶宛农民朱尔吉斯充满悲剧的人生为主线,以美国屠宰行业为基点,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方方面面的风貌和社会问题。小说中反映出的食品行业及其糟糕的卫生状况激怒了民众。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读完小说后,促成了《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辛克莱更多的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在1906年后的30年间,辛克莱继续创作了许多揭露资本主义黑暗面的长篇小说,如科罗拉多州煤矿工人罢工的《煤炭大王》(1917)等。
[编辑本段]
扒粪运动的成就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纷纷加入揭露黑幕运动,并写出许多影响深刻的文章,如1906年3月号的《世界主义者》上,戴维·格雷厄姆·菲利普斯在其《参议院的叛国罪》中指名道姓揭露了纳尔逊·奥尔德里奇等20多位参议员政治腐败的罪恶,该篇文章手法极其辛辣,通篇尽是“叛国”、“无耻”、“强盗”等字眼,最后打破了参议院的铜墙铁壁,一些参议员在下届选举或几年之后失去了席位。1912年一项宪法修正案成功通过,直接选举参议员的权力最终还给了人民。
[编辑本段]
扒粪运动的影响
1906年后,这场运动的旗帜性刊物先后被保守的企业集团购买,事实上揭黑运动就此灭亡。但是到六七十年代,黑幕揭露报道的变种——调查性报道大行其道,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了调查性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