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十二章 苏联出兵东北 歼灭关东军 (5)
迟迟撤军 另有内幕
9月4日,为了顺利解决东北问题,国民党政府任命蒋经国为外交部东北特派员,负责对苏交涉。
10月1日,苏联照会国民党政府称:“苏联主力将于10月下旬开始撤退,请中国派员于10日至15日间至长春与苏联政府指定之马林诺夫斯基将军商接防办法。”然而,当苏联得知应国民党政府之请运送国民党军队的美国舰只将于10月10日在大连登陆,苏联认为美国意在染指苏联势力范围、有中美联手抗苏之嫌,立即决定延期撤军并开始支持中共军队在东北发展。此后,苏联让中共军队进占营口、葫芦岛两个港口并拒绝美舰在大连登陆。
与此同时,在“三国四方”复杂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共,利用苏、美和国民党间的矛盾,实施“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林彪、陈云等率十万余人由延安开赴东北,10月后,东北人民自治军快速发展,年底即达20余万人;11月上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安东、本溪、旅大等城市建立了市政府,在铁路沿线开辟大片解放区,令国民党高层忧心忡忡。
1946年1月22日,宋美龄代表蒋介石飞抵长春。一方面表示对苏军的慰问和向苏军授勋,另一方面则要求苏军能按照约定与国民党换防,长春苏军也给予了宋美龄隆重的接待。在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压力下,东北苏军协助国民党军队先后接管了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及辽北、松花江和嫩江各省的行政,但苏军以美国迟迟不从中国撤军和天气原因为由拒绝按照原定日期撤军。
随后,蒋经国以蒋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转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经济合作谈判。由于中苏经济合作谈判迟迟没有结果和担心美国插手中国事务,苏联以对东北地区的事实占领相要挟,撤军不见迹象。
条约公布 触怒国人
1946年2月11日,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三地同时公布一年前美英苏三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协定内容,犹如火上浇油,引起中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要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美、英等国政府也纷纷谴责苏联,要求其迅速撤军。3月9日,苏联政府宣布开始从东北全面撤军。5月3日,苏联宣称从东北地区撤退完毕。
由于此时国民党政府铁心联美抗苏,苏联在气候转暖后断然采取快速撤兵方式,使中共军队迅速进入国民党军来不及接收的东北地区;如此既不违背《雅尔塔协定》以避免美国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又可依赖中共力量制衡美蒋。
苏联政府不顾同盟国有关规定,在撤军的同时,以“战利品”为名,对东北地区的工业设备展开了大规模的拆迁。此外,苏联还宣布没收伪满洲国银行中价值近300万美元的金块及5亿元以上的伪满洲国币。在对东北地区的物资掠夺中,苏军还先后发行了近百亿元后来根本无法兑现的军用票。
营救盟军战俘
1942年10月6日,日本“鸟取丸”轮载着几千名盟军战俘驶离菲列宾马尼拉港,11月8日抵达了朝鲜釜山港。接着,日本人把战俘们押上了通往中国中国奉天(沈阳)的火车。
11月11日,战俘们来到原中国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战俘营里除了美国战俘外,还有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的盟军战俘,他们来自东南亚战场,共1500多名。
在饥饿和寒冷的威胁下,疾病开始袭击战俘了。战俘们得的病很多都有传染性,所以病菌在营房里迅速传播,患病人数一度达到800人,超过战俘总数的一半。第一个冬天就有200多名战俘死去。
1944年12月7日,奉天战俘营里突然拉响了凄厉的警报声,天空出现了黑压压的轰炸机编队,美国战俘一眼就认出来,那是自己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
一架轰炸机飞临战俘营上空,三枚炸弹投到了战俘营,尽管有17名战俘丧生,但战俘营的人没有抱怨,他们终于看到了结束自己噩梦的希望。
这次轰炸后让日本人感觉自己即将失败,他们制定了一个绝密计划。
1945年4月,奉天战俘营陆续押来许多盟军高级军官战俘,其中包括帕克少将等26名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将军。由于日本在东南亚的溃败,他们将这些原本关押在那里的重要战俘陆续转移到中国东北。据说,在菲列宾被俘的美国最高军事长官温赖特中将也被转移到了这里。美军决定筹备营救计划。5月,美国战略情报局成员李奇抵达中国昆明,接受跳伞训练。
1945年8月6日,奉天战俘营里的日本人突然变得疯狂起来,他们见人就打。原来,这天上午8时15分,美国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巨大的火球在瞬间就摧毁了广岛60%的城区,有近20万人死亡。这其中就有沈阳战俘营里日本人的亲属。
日本人决定实施那个绝密计划,日本人要把战俘带到一个煤矿,并在那里将他们全部处决。
1945年8月16日,就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第二天凌晨,一架B-24“解放者”轰炸机从中国西安起飞,机舱内有6名背着伞包的军人,他们是美军派往奉天执行营救计划的行动小组。
经过5个半小时的飞行,营救小组抵达奉天上空。10点20分左右,营救小组人员依次跳出飞机。
营救队员着地后,开始询问战俘营的位置,一名中国人主动给他们带路。这时,从前面的一条小路上过来一伙日本兵,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半跪在地上。李奇身边的医生掏出手枪,准备射击。这时,李奇让日裔美国人乙藤告诉日本人,战争已经结束了。随后,营救队员被带到日本秘密警察的所在地。
第二天,营救队员来到战俘营,他们要见战俘营里的最高长官。过了几分钟美国将军帕克被带了出来。
营救队员在奉天战俘营的名单上没有找到温赖特的名字。后来,他们从战俘营司令官松田那里得知,温赖特将军被关在离奉天240公里外的吉林省辽源市战俘营,那里还关押着41名盟军高级将领。营救小组决定,第二天由李奇带着医生前往辽源。
火车行驶一天一夜后,李奇等人来到了辽源战俘营。这是一个非常隐蔽的营区,位于一个被树木掩盖的半山坡上。当营救队员见到温赖特将军时,发现他被日军折磨得瘦骨嶙峋。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8月20日,苏联红军解放沈阳,接收了日伪机关,控制了机场、铁路等重要目标,其中还有奉天战俘营。
战俘们又一次被集合起来,在他们对面的是日本军官的士兵。一名苏联红军少校以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解除日军武装。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些战俘被挑选出来,一对一地站在日本士兵的面前,接过日本士兵交出的枪,并转身成为持枪的哨兵,而原来的日本看守则成了俘虏。
一周后,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温赖特将军等41名高级军官也顺利到达沈阳。9月2日,被日本人囚禁了三年多的温赖特将军和英国的帕西瓦尔将军,在日本东京湾停泊的“密苏里”号战舰上,参加了日本投降协定的签字仪式。当盟军统帅麦克阿瑟签署完受降书后,转身把刚刚用过的钢笔交给身后的温赖特将军。这一颇有意味的过程被在场的摄影记者拍录下来,成为了永久的历史瞬间。
战俘们终于开始踏上他们的回家之路。经过40天的海上航行,美国战俘们终于回到了他们久违的祖国。
苏联计划攻占北海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苏军总参谋部制定的对日作战计划中,除了出兵中国东北、北朝鲜、南萨哈林岛(库页岛)外,还有一项将对日本北海道实施大规模登陆的计划。这个计划于1945年6月27日得到了苏联最高统帅部和苏共中央的批准。
有关登陆作战的准备情况,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不断地向斯大林作出详细汇报。
但是当时作战的进程表明,在8月25日之前北海道登陆作战计划无法实施,因为第二远东方面军第六集团军和北太平洋舰队在南萨哈林协同作战的时间延长了,而且战斗十分惨烈;原定8月22日击败日军的计划未能实现,战斗正式结束是在8月25日。因此,北海道登陆作战行动,必须再作重新部署和补充人员之后才能进行。苏军攻占一些岛屿之后,日军对苏军登陆部队的抵抗很顽强,一直延至8月下旬的最后几天。其他的小岛还有待于攻占。
这时,日本政府已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因此,为促使日本投降而对北海道实施登陆作战,在军事上已失去了意义。另外,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想在北海道接受日本投降的打算也持否定态度。于是,斯大林不得不于1945年8月22日下令停止攻占北海道的军事行动。
苏军趁夜色攻占北方四岛
-
所谓“北方四岛”是日本的说法,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指的是千岛群岛南部的择捉、色丹、齿舞、国后四岛。二战后期,作为苏联出兵打击日本的回报,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协定》中规定:“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此后,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一直实际控制着上述领土。但日本认为,它从没有放弃收回“北方四岛”的要求。
苏军决定武力收回
千岛群岛(俄方称“千岛群岛”,日本方面称“北方四岛”)按日本方面的说法,是指择捉、色丹、齿舞、国后四岛,自古有日本人在此居住生活。在18世纪时,千岛群岛南北两部分属日本和俄罗斯。19世纪,沙俄占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库页岛)。1905年因日俄战争失败,沙俄被迫通过《朴茨茅斯条约》向日本转让了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岛的控制权。
日本在那里立足后,不仅封闭了俄罗斯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且封闭了通往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岛各港口的海上通道,成了进攻滨海地区和远东的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加强了千岛群岛的防务,集结了8万大军,修筑了9处机场,能容纳近600架飞机,其中占守岛的日军多达2.3万人,还得到第11战车联队的支援。
1945年2月,日本战败前,苏美英关于战后日本问题的《雅尔塔协定》规定,整个千岛群岛,包括择捉、国后、色丹和齿舞群岛,都划归苏联。
为了执行《雅尔塔协定》,苏联决定用武力收回被日军占领的千岛群岛,展开了著名的“守门之战”。
1945年8月15日夜,苏军步兵第101师和太平洋舰队奉命实施登陆作战。战役的关键是要拿下离堪察加半岛最近的占守岛,它有两处完好的海军基地片港和柏原港,拿下这里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千岛群岛。
子夜登陆发动奇袭
为取得奇袭的效果,苏军进行了高难度的子夜登陆。由于当夜又起了大雾,苏军无法出动飞机支援,只能依赖岸炮和护航驱逐舰的炮火来掩护登陆部队。
8月18日2时35分,苏军岸炮部队从12公里外堪察加半岛的洛帕特炮台轰击占守岛,以“基洛夫”号巡洋舰为首的苏联舰队也将180毫米口径的喀秋莎火箭弹一古脑地砸向日本人。
在战役打响的最初时间里,日军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为从海上到背后都在向他们射击。日军司令部根本无法判断登陆的是什么部队,有多少人,直到在战场上听到俄语“乌拉”的喊声才明白,苏军来了。
4时30分,苏军登陆舰队靠近了占守岛的海军基地——片港,部队要在狭窄的3公里地段抢滩,占领制高点国端崎和第171高地。缓过劲来的日军拼命阻止苏军后续部队靠岸,日本人利用海面雾气,企图以猛烈的炮火来挽回自己的颓势。
苏军的1号登陆舰被日军炮弹直接命中,机舱被打坏。中尉亚斯特鲁勃不顾自己受伤、一半水兵牺牲的恶劣环境,借助浓雾的掩护,佯装军舰爆炸和失去战斗力,以迷惑日军,随后趁炮击减弱的机会,把剩下的人员组织起来检修,堵好漏洞,使军舰再次继续执行任务。
在登陆现场,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当一艘军舰中弹起火、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步兵第373团党员叶尔马舍夫上尉拿起团旗高喊:“团旗在我手里,跟我来!前进,小伙子们!”他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水中,向岸边游去,其他官兵也跟着他往前冲。
混乱中,苏军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苏军护航舰一发幸运的炮弹打在国端崎的灯塔上,引起大火,火光为登陆舰队在浓雾中驶向岸边提供了很好的方位物。在凌晨5时左右,苏军登陆兵终于艰难地在片港湾建立了两个坚固的桥头堡。
苏联士兵用身体堵住射击孔
随着天色见亮,苏日双方都开始清楚各自的战场态势,在片港方圆不到3公里的地段,谁能前进一步就意味着将对手置于死地。
从早上6时开始,日军就以猛烈的炮火作为掩护,动用联队(团)级规模的冲锋,试图把苏军赶下海去。日本人明白,一旦苏军在这里站住脚,他们的抵抗将毫无意义。
在苏军工兵临时挖的堑壕里,双方把刺刀、铁锹,还有枪托全都用了上,因为苏军多是身高力大的战士,无论是白刃格斗,还是摔跤,都占上风。
下午14时,日军从171高地上把自己最后的预备队——战车第11联队投入使用,18辆坦克配合两个大队的步兵进行最后的挣扎。坦克展开队形后,随着越来越大的轰鸣声向阵地逼近,苏军战士已能清楚辨别出坦克上的青龙图案。
当坦克靠近到只有200码的时候,苏军各种武器一齐开火,反坦克枪手瞄准坦克,步兵用冲锋枪和机枪狙击日军步兵,力图将敌步兵与坦克分割开。由于射击准确有效,不到两分钟,就有6辆日军坦克起火,但其他坦克很快到了苏军眼前。在领头的一辆坦克里,一半身子露在炮塔外的日军指挥官池田末男大佐手持展开的太阳旗,舒托夫少校用冲锋枪打了两个点射,池田末男当场毙命。刹那间科斯蒂列夫中士用集束手榴弹让这辆坦克象蜡烛一样燃烧起来。
18时,苏军登陆兵在舰炮的掩护下,开始冲击171高地。日军利用掩体进行拦阻射击,而苏军登陆兵却在开阔地上,无法靠近几十米外的日军火力点。海军中士、共产党员维尔科夫依托一块块石头向敌火力点运动,他猛力地将一枚手榴弹投进射击孔,火力点哑了一会,便又死灰复燃,维尔科夫全然不顾自己已多处负伤,一跃而起,朝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身体堵住了射击孔。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红旗终于在高地上空飘扬。
日军败将心有不甘
8月19日,得知裕仁天皇投降诏书的日军一方面主动提出停战,但另一方面仍在积极备战,日军甚至将准备撤退的两个旅团重新展开,试图压迫苏军。但苏军并未受到停战的制约,继续向占守岛纵深发展。直到当日18时,千岛群岛日本驻军司令堤不夹贵中将才接受无条件就地投降,此时日军已死伤1018人。
8月23日,堤不夹贵中将来到占守岛,同苏军签订停战协定。他不仅是当地日军最高长官,也是当地垄断企业的大股东,过去他在渔汛期间可以利用手下大捞一把,而现在,他永远失去这笔收益了。他试探性地询问苏军指挥官格列奇科少将有多少苏军参加了登陆作战,格列奇科故意把人数夸大好几倍。然而堤不夹贵脸上泛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他说:“如果我早知道只有这么一点水兵,我就先把他们淹死,而后再投降。”后来,堤不夹贵还痛苦地声称1945年8月23日是他一生中的“黑道日”。
当时的形势对苏军非常有利: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北部的日军已缴械投降。8月28日凌晨,苏军在择捉岛登陆,1.35万日本守军不战而降。接着在9月1日又占领了国后和色丹两岛,日军均未抵抗。攻占齿舞岛的最后行动是在9月5日结束的。由于日军均未抵抗,所以双方均无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