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支教女生赵小亭贵州遇难,震撼国人。《楚天都市报》今天的头版标题,“一朵小花,刹那芳华”,云淡风轻,却力透纸背。
突然想起我十几年前无功而返的一次支教经历。1997年,我在武大读研,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三下乡团队,赴湖北郧西扶贫。当时还没有支教这一说法。团队共二十几位,大多是院系学生会主席,个个精明强干,除了我们三个凑数的研究生。
当时的任务,化学学院的学生去一个化肥厂,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培训计算机操作。我和另一个外院的同学,负责当地老师的英语培训。
我们到达第二天,一场山洪打乱了全部部署。我们困在县城,倒还没什么危险,只是不能前往指定乡镇了。团委领队老师说,那我们去街上转转,看能不能做点什么。
许多街巷积水已有小腿深,我们打着“武汉大学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的大旗,在街上雄赳赳地淌着,转运一些物资,扶一下老大娘。具体情形现在全忘了。只记得亲见在老城区,浸泡久了的房子,哗地就垮了,还听见街上的人欣喜地说,“哟,省里的娃们都下来抢险了?”
这份自豪感没持续两天。当县里发现那是建国以来最大山洪,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出去抢险了。后来的半个多月,这二十多位小伙子,和三四位女生,参加了一些什么活动,现在竟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后来洪水退尽,我们去了一个山村,村里的贫瘠和村里一位9岁小姑娘清澈的眼睛,让我一辈子无法忘怀。回武汉火车过长江大桥,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竟恍若隔世,我们同行的女生,只要提及那个小姑娘,就抱头痛哭。
我的那次支教,没给当地带来什么,受益的却是自己。小山村的见闻,让心灵受到极大震动。我负责团队的文字整理工作,后来编了几期简报,上报团委,不了了之了。回想起来,写的尽是些文题不符,卖弄辞藻的东西,比如什么“远土已黄,近草更绿”之类的题目,实在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