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
遣生
气象台又在报橙色高温预警了,烈日炎炎,每个人见面的聊天都改成了,“今年的天气真热啊!”“是啊,是啊。”2009年的冬天,全球气温普遍偏低,人们说,这是一个最冷的冬天,物极必反,2010年的酷热袭来,这个夏天似乎又成为平均气温最高的夏天,挑战着气象记录。
前几天,电台的记者打电话,准备采访“情绪中暑”的话题,说是上一级的机构安排的采访任务。情绪中暑这个名词对我来讲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记者电话里说问过医疗界的人士,他们说这应该属于心理问题。
既然属于心理问题,咨询师应该有一个了解,百度了一下,居然还有这个条目。定义、产生原因、症状表现等等一应俱全。看样子真是学无止境啊。
百度百科的定义:“情绪中暑是指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人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叫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当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和外界大环境变化时,人体这一小环境受到影响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16%的正常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
遍寻医学类资料,尚无此类内容的科学文献资料。我们知道,情绪难以控制,在某种特定环境设置下,在人口中存在一个普遍比例,而导致诱发情绪难以控制的因素,除了个体的生理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很多内部、外部的环境因素。
我们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升高这样的科学常识就是一种,《中国国家地理》的最近一期的专题就是在讨论这个话题,其中一个观点我比较认同,导致气温升高的因素有上百种,其中有些因素与气候的关系是我们现在的科学尚未认识到的,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与气候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如果我们忽略了剩余的99种因素,而只谈一种因素并因此断言,2050年海平面将升高50厘米,许多岛国将从地球的版图中消失,这无法解释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促进了珊瑚生长带来的海岛新增面积和由于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释放了压力后陆地上升的情况。那么可以质疑,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这样的论断,这其中政治上的因素和科学的因素哪一个比例更大。同样道理,我们如果忽略整体系统而单纯从一个因素或某个角度去评判问题,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春季刮沙尘的时候,如果有人情绪难以控制,我们可不可以命名一个沙尘情感障碍综合症?每个季节都有些令人不适的天气,会不会有梅雨情感障碍综合症阴天情感障碍综合症冰雪天气情感障碍综合症推而广之,哪一个人不都得患上几个“XX障碍综合症”。而如果某一位专业领域“专家”因此“很负责任”的向公众介绍、解释、提出建议,相信还是会有很多受众深信其言的。
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心理学常识,我个人认为归因理论可能是不得不谈的。归因理论描述了人如何解释人的行为,归因理论认为人一直在试图将某个行为或结果归因于外因(环境)或内因(性格)。
关于“情绪中暑”,我们用归因理论模拟一下。首先,在天热的情境下,个体出现情绪失控,在天气比较舒适时,个体是否还有情绪难以控制的情况?如果是则归因于外部环境(天气热),同时其他个体也会因为天气热而出现情绪失控,那么可以说这是外部环境所致。如果不同的天气下同样会情绪失控,则归因于内部环境(性格),或者个体在其它天气条件下可能不一定出现情绪失控,但其他人在天气热时不会有情绪失控,则依然归因于内部环境(个性)。简图如下:
 

 

 
共同反应:
在这种环境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么?
个体在天热时总是出现情绪失控么?
区别性:
在不同环境下个体总是表现出不同行为?
个体在不同气温下时总是出现情绪失控么?
一致性:
其他人在这种环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个体在不同气温下时总是出现情绪失控么?
外部归因:
归因于环境
归因于天气热
内部归因:
归因于性格
 

 

 
 
 
 
 
 
 
 
 
 
 
 
 
 
 
 
 
 
 
 
 
 
 
 
 
 
 
 

认知理论的观点是,环境在支配人的注意力,而个体的内在倾向则是引发行为的主要动因。由于外部条件刺激的强烈(天气热),引发了内部环境(性格)产生行为(情绪失控)。这样一来,所谓情绪中暑的个体,即使没有天气热这个因素,换了别的刺激因素同样可以引发情绪失控,那这个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的定义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
本文无意争论情感中暑是否符合科学的解释,但至少导致情绪失控的因素不止天气一个因素,从健康保健的角度看,夏季合理的避暑及饮食调整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够解决情绪失控的根本问题,更多的是我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话题又回到情绪控制上来,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情绪是一种信号,没有好坏之分。但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出现了状况,更多的是提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需要有个改变了,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促进使自己和周围的人感觉更好,而不是追究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情绪问题时,我们将目光关注到现在和未来,及时的调整自己对待外物的态度,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可以改变的部分并采取行动,我们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例如说,炎炎夏日令人烦躁,可是凉爽的夜晚又给我们一种新的感受,约上三两个知己,几杯冰爽的啤酒,看着世界杯,聊一聊感兴趣的事情,那份惬意又怎能不算是一种幸福?健康心态的人,会有很多社会资源和兴趣爱好来支持自己,充实自己,当你面对一个极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新鲜事物时,积极的投入进去,酷热的盛夏又如何低落你的情绪呢?
感慨人们习惯归因与外部环境的同时,又不得不谈谈我们面临的当代社会,急剧的变革使人们迷失了可方向,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全民患上了普遍的焦虑症。当热捧伪专家张悟本的保健理论的同时,又有多少伪心理学、伪科学泛滥于世,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追捧着各类型的伪专家,又获得了些什么伪知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在纷乱复杂之中、在心绪烦躁之时、在暑燥逼人之际,静下心来,一切自然会清晰、清凉起来,而沉静之后调整自己,一个崭新的生活就会呈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