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化视野下的古老文明大国——庸国
潘世东
【摘要】地处汉水上游的古原生部落庸方国,其历史渊源非常古老久远,其文明发展程度也非今人所能想象。其灿烂辉煌的文明可以表述为:它的子民是羲娲二皇的长子部落;它的地位是秦岭以南的群蛮领袖、讨伐商纣王的军事劲旅;它是最早最熟练掌握青铜铸炼技术、城市建筑技术和八卦系统思想的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它向北方的商周‘河洛文化圈’输送了最博大精深而又体系严密的四灵、五行、十干、八卦的哲学与技术,又向南方楚国“江汉文化圈”注入巫术与青铜器等文化精髓,使得北方史官文化与南方巫官文化一源分二流,衍生出儒、道两家思想体系,架构为中华文化大系的两条主脉”[1]。
【关键词】汉水文化;古老方国;庸国;祝融后人;辉煌历史;六绝;
一 庸国的历史溯源
追根溯源,古庸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学界考证,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古容成氏说。古容成氏是古代诸皇之一。《庄子.胠箧》中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皇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近些年出土的楚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记载。有人考证,容成氏就是庸
二是 “黄帝之臣”容成氏说,《后汉书》说:“容成,黄帝之臣。”
三是“祝融”说。祝融说观点有四:第一,祝融是古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因其发明钻木取火,温暖人间,故尊其为祝融。如《礼》中说:“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 “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延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祝融也。”。第二,《庄子》说,在神农之前有祝融氏。将祝融排在三皇之二。第三,祝融是黄帝的大臣。《通典》称,祝融是黄帝六相之一,黄帝“得祝融而辨南方,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别东方,得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第四,祝融是管理火正的大臣专门称号,如颛顼高阳之后卷章的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就被成为祝融。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山海经》也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言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工共……洪水淘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又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2]
四是祝融事实上就是祝庸说。从文字学看,“融”与“庸”同音,“庸”即“融”演化而来,庸人就是祝融氏的后代,同是古帝颛顼高阳的后裔。屈原《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诗句就是很好的根据:我是古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我的父亲是庸
从诸多文献看,庸人应该是远古三皇之一祝融氏的后裔,因为世代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以至历代官职的称谓被自然视作为族群的姓氏。令人遗憾的是,其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历史。在汉水流域,世代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繁衍子孙、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传说。在记载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以及画八卦、制婚姻、作笙簧这些神话中,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学知识、人类文明源起的文化事项。这些创世神话在汉水流域的流传提示我们,在追溯汉水流域的古文明大国庸文化的缘起时,我们完全可以上溯到比炎黄二帝更为久远的伏羲女娲那里。它表明,汉水流域的汉族、巴族、土家族、苗族均出于伏羲女娲一支。[4]
从文献方面看,上古时期最早出现而且影响较大的有三个部族,一为太暤帝伏羲氏,一为炎帝神农氏,一为黄帝轩辕氏。这三个部族的姓氏不同,特征鲜明。太暤为风姓,炎帝为姜姓,黄帝为姬姓,风、姜、姬即为中国最古的三大姓。《帝王世纪》曰:“太昊帝庖(伏)羲氏,风姓也”。同书也说:“帝女娲氏,亦风姓也”。伏羲是开创了中华文明新起点的文化英雄,创造了许多文化,能够打猎、捕鱼、织布,有非常高的智慧和发明。《易》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同样,女娲也是创造文化的神祗。《帝王世纪》曰:“帝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为女皇。”这里传说女娲曾经作过笙簧,与后来中国西南苗、侗等民族所吹的芦笙很相似。可以这样说,女娲也是一位音乐女神。与伏羲创造文化不同的是,女娲的主要功绩: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人就是女娲用黄泥巴捏出来的,没有女娲,就没有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了笙簧音乐,娱乐了人类。这五大功劳,旷古烁今,无一神一仙可比,无一皇一帝可比,都是空前绝后的创造、空前绝后的义举、空前绝后的功德,都有空前绝后的影响。正因此,她得到了中华民族广泛而长久的崇拜和尊敬,被炎黄子孙公认为创世神和始祖。 [5]
在汉水流域南阳出土的汉砖和汉代画像上,伏羲和女娲往往成双成对地出现,表示他们或者是夫妻或者是兄妹,传说中伏羲和女娲往往并提,均为“风”姓。他们在汉水流域的被大量发现,其意义非同一般:其一,标志着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强大影响,以及由这种影响而产生的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其二,最根本的是标志着这个地区文明的古老悠久和这个地区文明的高度先进发达。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止,自谓是羲皇上人。”在这里,一向傲世独立、超常脱俗的陶渊明也将伏羲的社会状态,作为一种社会和人生理想来诉求,充分说明伏羲时代是文明和原始的分界点。
集古代汉语之大成的《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女娲的“娲”字的:“《说文》: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又女娲始制笙簧。《史记·五帝记》: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当代神话学泰斗袁珂编写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引用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卷八释“伏羲女娲”词条:“房州上庸县,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古代有关造人、补天之地记载颇有歧义,至今犹有十多个县争为女娲故里,然多为地方志书及地方民间传说附会私自“注册”,唯庸国故地竹山为正史名家著作多所引证,最详细的莫过于专门研究神秘文化史的明代徐道的《神仙全传》。饶有意味的是,徐道认为,“上庸”国名来源于炼石补天神话典故,因积薪于山顶烧炼五色石,以火与石的阳刚热气冲散天空积雨云团,致使山顶夷为平地,“其上地平故曰上庸”。
对于伏羲女娲创世神话的理解,长期致力于堵河流域社会人类学的华赋桂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抟土”表示开恳利用土地谋生存,“造人”即羲娲致力于人类自身的生产繁衍来扩大人口,“炼石”是制造石器和利用金石炼制工具,“补天”是用人的能量去改善、弥补天道自然之不足,“画卦”是发现和确立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定婚”是确立社会秩序与家庭基本生活单位,“制笙簧”是以文化艺术审美来化育升华民众精神品格。这就是一部完整完美的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史诗”。根据秦巴山区堵河流域地理、气候诸条件完全可以推测这一系列伟大创举的活动舞台就在今日竹山县境内及周围。
在古庸国的汉水流域,考古专家发现了近20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头骨,10万至6万年间的“郧西晚期智人”牙齿,而以霍山坡、黄土凸等为代表的堵河流域的石器、新石器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确为“人类的襁褓”,由堵河到汉水,几百万年间站起来走出来的是世界最古老庞大的民族,它的名称叫做“汉”,汉水就是它的“摇篮”。
对于庸国历史的追溯,
张良皋先生认为,庸人的远祖应该是颛顼。据考证,颛顼的神通特别广大,业绩特别宏伟,处处现身,事事插手,不可能是一个人的能为。颛顼只能是个共名,就是巫的同行,甚至是别称和尊称。“‘颛顼’这两个字去掉‘页’字,或者说抽掉‘面具’,剩下就是‘耑’、‘王’二字。‘耑’在后世做‘端’,……而‘耑’显然就是后世的‘端公’(戴有面具的戏中大神,即大巫)。……颛顼的伟业之一就是‘绝天地通’。”
为什么要“绝天地通”呢?《国语.楚语下》中记载了当时的一位博通的学者观射父的回答:“及少皋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蠋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天地通’。”在
二 庸国的文明大国地位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秦岭——淮河以南就已经广泛种植稻谷。稻谷的种植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使人们有空闲从事娱乐,文艺就得到发展。那时的文艺以巫术治病走向巫舞傩戏的祈天娱人,因此出现出土文物中的那些石、骨、玉等质地的装饰品和岩画作品。《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庸人的巫文化得以张扬。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称为“庸人”,其地方称为“上庸”。上庸得名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典故,因抟土、炼石,称为“天梯”的灵山之巅被削平,《地名志》说:“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7]
夏商时代,庸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张良皋在其《故国神游》中考证古庸国盛产五金,由此提出庸国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是以又被称为“镛人”。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
庸人因善于筑城建房又被称为“墉人”,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了庸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
据王国维对庸史的研究成果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迁徙者》记叙:堵河流域的上庸,尧时是其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了棋类博弈游戏,与父帝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 庸人还拥有强大的军事技术,“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古代战事考》。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庸人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使他们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众多的方国中,拥有超强的综合国力。 [8]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 [9]
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尚书》上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 由此可见:上古之时,“庸”即为勇武之族,武王伐纣之际,“庸”为“庸、蜀、羌、微、卢、彭、濮”八部联军之首。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时代的泱泱大国地位。清代学家杨应乾为此作《上庸赋》,颂云:“善兵振旅,从周伐商。孟津大会,虎噴龙骧。武成既告,于汤有光。分茅授土,各守封疆。” [10]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这时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
西周时期,青铜时代,庸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铸造出辉煌的古庸文明,成为雄踞一方的泱泱大国,疆域不断扩大,到春秋初期,达到它的顶点。《括地志》载:“房州、金州及竹山县,古庸国。”房州是隋开皇十八年由罗州改置,辖今房县、保康和竹山、竹溪等县;金州是唐武德元年置,领今石泉、西城、旬阳、清阳、汉阴、平利。《读史方舆纪要.兴安州》载:“春秋时庸国地”,即今安康一带。《后汉书.郡国志》:“鱼腹,古庸国”,鱼腹即今奉节县。这就是说,庸国的疆域跨越今陕、川、鄂三省,包括今竹山、房县、保康、神农架、竹溪、平利、旬阳、安康、汉阴、石泉、紫阳、岚皋、镇坪、城口、巫溪、巫山、奉节等17县,疆域广阔。[12]
张良皋在《故国神游》中将庸国的灿烂文明表述为:“它(庸国)的子民是羲娲二皇的长子部落;它的地位是秦岭以南的群蛮领袖、讨伐商纣王的军事劲旅;它是最早最熟练掌握青铜铸炼技术、城市建筑技术和八卦系统思想的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它向北方的商周‘河洛文化圈’输送了最博大精深而又体系严密的四灵、五行、十干、八卦的哲学与技术,又向南方楚国“江汉文化圈”注入巫术与青铜器等文化精髓。使得北方史官文化与南方巫官文化一源分二流,衍生出儒、道两家思想体系,架构为中华文化大系的两条主脉”。
三 “庸”的文字学解读
庸国的古老灿烂文明也充分地从其国名“庸”字中难以掩抑地折射出来。1939年版《辞源》对庸字有十二种解释,⑴用也;⑵常也;⑶功也;⑷愚也;⑸犹岂也;⑹赋法之一种;⑺与墉通,城也;⑻与傭通;⑼爰也;⑽与镛通;⑾国名,商之候国;⑿姓也。其中6种涵义涉及的都是对庸国的赞颂,以及对其文明贡献的肯定。最独具慧眼、别有新意的解读,当属华中科技大学
其二,庸,颂、诵,属于同音转注,其指义同一,即庸=颂=诵也。颂、诵之称,表明庸国是一个歌诗大国,或曰声乐之乡。无怪乎《诗经》有“二南”、鄘风,“皆因地域密迩,故得嫡系真传。《诗经》风、雅、颂之颂诗,也非商、周、鲁的创造,而是庸国早期启端绪。”[13]
其三,祝龢之称,表明庸是器乐大国,或至少是管乐之乡,因为龠泛指一切管乐;即使“龢”读如“和”,义亦音乐之谐和,同样在音乐的范畴之内。
其四,庸在金文中取“郭”形为义符。郭,城郭也,表明庸国曾是筑城大国。从《鄘风.定之方中》可以看出,庸人不仅善于筑城,而且拥有全面的营建技术,是一个筑城大国和营建大国。
其五,庸与“容”通,容成氏乃庸成氏,就是庸国先民。《尚书大传》说:“容成作历,” 庸国先民发明制造农历,是个造历大国。祝融氏属“火正”之官,与天文有密切联系,且有责任观测“大火星”,即“心宿二”。据近人研究,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以大火“昏见”为岁首的“火历”,与农事紧密结合。祝融氏火正应是此历的缔造者。此历既为农业服务,可见庸国当然也应该是农业大国。
其六,“庸”字下半截之“用”,在金文中作钟形,是甬钟的侧面象形字。在《路史》中,祝庸氏一作“祝诵氏”,而“诵”字右边正是甬钟之甬。加了金字旁的“镛”,就是大钟,或名“镈钟”,是金奏中的低音部,而甬钟则是主旋律的主要乐器。庸是以钟为国徽的国家,这种国家当然就是甬钟的首创者,而且可以肯定是冶铸大国。
从庸国国号的文字学推理和庸国六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强大的古国文明全面发展的先进程度:庸国是一个制陶大国、歌诗大国、器乐大国、筑城大国、营建大国、冶铸大国、造历大国、农业大国。正因为庸国的如此大国地位和杰出文明成就,所以,
参考文献:
[1] 张良皋.巴史别观[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2] 潘彦文.十堰古代方国考[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7.
[3] 张良皋.故国神游[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7.
[4] 魏昌. 楚学札记[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0.
[5] 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9.
[6] 张良皋.故国神游[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7.
[7] 潘世东 王道国.汉水文化概论.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4.
[8] 冯天瑜.汉水文化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12.
[9] 章开沅等. 湖北通史 [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10] 康安宇.十堰方国考[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
[11] 张正明.楚史[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2.
[12] 张正明 刘玉堂.湖北通史(先秦卷)[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13] 张良皋.巴史别观[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