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在GDP,楼市调控夹缝中野蛮上涨


    政府也是在观察市场和老百姓反应,如果老百姓一旦继续坚持房价过高,政府会收紧。如果地方政府一旦考虑到地方经济和土地财政收入及开发商的利益集团,房价又要被上涨。土地财政改不了调控总是无疾而终。现在是调与不调,房价不降与上涨,救经济与打击房价,供应与需求的矛盾。目前全国各城市房价未现普跌现象,银行贷款放松和货币政策宽松及热钱随便进入楼市,导致流动资金过剩,况且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得到保护地方政府的“保护”,执行上不动真格。

    尤其是国务院受到国内经济下滑坡和经济不稳定及未来发展趋势不明的影响,政策调控可谓“左右为难”,担心政策调控“伤”了国内经济,害怕国内经济发生第二“探底”的现象,因此对房价问题一直逃避,是否会出新的政策调控和下降幅度是否可达到30%,或者说房价要下降多少才是政策调控的目的和回到合理的房价位置。特别是住建部说三套房贷政策要退出,实施微调市场,后又否定政策放松。而国土部又以实际行动表明,房价一定要下降,政策调控坚决不放松,会出新的政策调控,过几天要马上否定有新的政策调控是否出来。

    目前,仅北京市政府发布具体配套措施,要求商业银行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同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但在当天,银监会、住建部和国资委三部委同时表态:现有楼市调控政策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节目也专访了银监会的相关负责人,楼市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松动。银监会也表示严格落实现有政策,坚决遏制松动苗头。

    例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出现部分银行对第三套房贷“开闸”,在利率和首付比例上浮的条件下,贷款人已拥有两套住房仍可以获得第三套贷款的消息。而在北京地区,对于暂停第三套住房贷款的政策,却是在执行“一刀切”的严管政策,对于各地楼市里出现的这些差别情况。楼市调控应打组合拳,地方政府应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合,确保楼市宏观调控效果。

    有媒介报道,7月14日,李兆基受查,全球最贵豪宅“托市”迷局。2010年7月14日,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的大堂内,一众媒体长枪短炮,严阵以待,只为等待人称“四叔”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当天上午,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的探员手持搜查令,在多个地方带回了大量文件,其中就包括恒地(00012.HK)办公的国金二期。这标志着警方正式介入调查“天汇”造假一案。。“天汇”项目位于香港港岛区西半山,2009年10月以每平方米约62.74万元人民币、总价4.39亿港元的天价,创下全球分层单位最高成交纪录,并因成为“全球最贵”的豪宅而备受关注。

    然而创下纪录后,天汇就麻烦不断,先后传出项目要延迟交楼、项目分层不符合规定等等。到了2010年2月,市场陆续传出天汇24个已售出项目并未成交的消息。当时已经有香港媒体质疑恒地使用虚假成交“托市”,事件引发了香港政府的关注,香港地政总署为此连续六次发信,要求恒地解析事件。一方面,恒地一直坚持只是由于金融风暴的冲击,买家周转不灵,所以延迟交易。另一方面,恒地多次向媒体澄清并无虚假交易。2010年3月李兆基曾向媒体表示:“如果是假动作,用自己人的钱去买,我可以跟你赌,你出一万元,我赔一百万。”

    6月16日,恒地公告20个单位未能成交,决定没收5%订金,不追讨成交差价。恒地这番行为让公众大为不解,在公布的地政总署公函中,政府指这种做法不寻常。因为按照所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恒地不仅可以根据合约第11条3款没收楼价的5%订金,还可以按合约第16条要求买家补偿收回重售楼宇的开支和可能损失的差价。随后政府要求恒地解析原因。恒地随后回复道:由于买家所属的公司都是一元成立的空壳公司,恒地相信这些公司不会存有资产,也没有能力支付发展商损失。然而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释疑,因为在这20个取消交易的单位中,有18户已经支付了楼价10%的定金,还有两户更是已经支付15%的定金。

     有香港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恒地担心违法,可以先扣除5%定金,剩下资金交由律师保管,继而通过法律途径,便可以成功地追讨差价及利息开支。立本人议员涂谨申认为,发展商无条件,不收利息允许买家延期4个月,而且最终承诺不追收差价。这些做法让人无法理解。多年来,香港地产业都有联合托市的潜规则。通常是多家公司迅速以高于市价来托高某楼盘的售价,造成外界认为该楼盘成交火热,继而推高整个项目的单价,炒家再通过中介转售退出。

     例如一个单位原价是200万,炒家先控制部分房源,然后他们偏偏以高价出售,比如400万的价格买下一个或某几个单位,包装成整个楼盘的“标杆”。因为楼市买卖通常有几个月的成交期限,炒家不需要马上支付400万,只需要支付5%~20%的定金。如果市道兴旺,炒家控制部分房源,再通过中介代理转手卖出,往往能获利丰厚。如果市道低迷,那一个或几个楼盘“标杆”炒家完全可以退房处理,只损失部分定金。

    通常这种炒作买家都会注册离岸公司,注册一个这种公司成本只需要1000多元。通过这些公司可以避免暴露董事身份。炒卖一个项目通常需要几个离岸公司,这些公司股东之间或许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交叉持股,或协同炒作,就是所谓的联合托市,以前有案例是开发商直接注册空壳公司操作。

    从全球看,房地产泡沫是投机的结果,长期来看风险很大,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投机性住房需求风险尤其大,商业银行应该审慎对待。同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住房自住需求,遏制投机需求,商业银行应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维护自身声誉,严格落实房市新政。此外,对于通知中“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细则和配套措施,只有打组合拳,才能确保楼市调控顺利进行。

     毫无疑问,国务院在考虑到经济是否探底,所以政策调控“骑虎难下”,楼市是政策市,如果一旦放松,房价必然报复上涨,或者是继续萧条,不管是上涨或者是下降,对于中国经济都是有巨大影响的,所以应该坚持政策调控继续实施调控的方针。一是多开发和建设保障房,多投入资金和土地。二是刺激刚性需求和改善购房者。三是继续打击开发商资金,让开发商知难而退,下降房价。四是增加土地供应和打击土地空置的现象及严打捂盘销售。五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必须下降到30%,否则出更加严格的政策调控,二线城市的房价格必须下降到20%,否则继续调控。

    例如7月17日上两周,一手住宅市场新房成交环比下降的有7个,包括重庆、成都、武汉等,降幅普遍为二三成。其中一线4个城市成交降幅达到二成以上,而广州、深圳两地新房成交量持续前几周的下跌态势之后,上周再次又降至新政以来低位,广州降幅甚至高达五成。从供应方面看,近期各地新增供应量较多,不仅项目新批上市,从而拉动成交量有所回升。从市场成交方面看,除了二线城市的天津表现较为平稳以外,其余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虽然有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玩笑波动,持续2-3周的回暖势头遭到迎头一击,上周新房成交普遍大幅度下降,但是房价未来下降,并且具有上涨的趋势,说明房价比较坚挺,政策对开发商的影响是销售出现阻挡,一是销售中心比较冷。二是看房人流稀少。三是销售人员也减少。三是销售速度和成交时间比较的缓慢。四是成交的套数出现大滑坡。而房价上涨是因为货量小。二是等待入市时机。三是观察政策和市场反应。四是等待投资客入市。五是先捂盘,挺过政策的影响,等到金九银十再销售提价。

    其实,造成市场波动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各地市场新增供应量普遍较低,从整个6月情况看,各地住宅批准预售面积较2009年同期下降二三成,已连续6周低于新政前水平。特别是广州,上周市场供应为零;上海仅有3个项目获准上市。二是传统的楼市“淡季”,加上特殊的天气因素包括连续的高温和暴雨,令市场成交进程大大放缓。三是各地房价仍然保持坚挺甚至略有上扬,难免制约住宅市场的进一步回暖。另外受住宅成交低迷的影响,开发商近期大都采取慢开盘、低销售的经营策略,目的是试探市场反应,以便制定应对措施。

    随着市场逐步企稳,以及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和实施,已进入开发建设周期的住宅项目将不再拖延上市时日。例如下半年计划新推200万平方米住宅,占金地全年上市总量的80%;龙湖地产大约六成以上新房源也将在下半年推出。可以预测,今年下半年各地住宅的新增供应量将有不同程度增加。高楼万丈平地起,桩基是关键;楼市发展旺不旺,买房人的收入是关键。只有当房价与老百姓收入之间的差距越小,楼市的基础才越稳固,这是硬道理。

    所以,开发商现在的资金虽然紧张,但是依然可以支撑到二个或者是三个月时间.;或者是说没资金再紧张,也要死撑到金九银十,这样就可以的的利润最大化和实现预期的利润。同时,保持楼盘后期销售顺利和防止出现退房的现象。目前的市场不是卖不动,是开发商不想卖。因为价格下降之后,反而会出现销售不利和退房及不下降就销售不出的现象,主要是开发商在"死守"房价,不愿意下降。

    说明开发商不会因为政策调控就下降房价的,主要还是根据楼盘自身和资金支撑时间及政策等市场后市反应而确定价格.由于地方政府在捂盘打击力度不到位和政策执行不力的情况下,开发商往往都是明目张胆或者是侥幸的心理,实施捂盘销售或者是哄抬房价。

    开发商如此坚持房价不下降,其实和政策调控被市场消化和开发商后市预期看好有关系,另外是国内经济比较萧条和不景气及不稳定有关系,需要房地产拉动60多个产业,促进投资和拉动需求几刺激经济增长,所以国家在政策调控上“留一手”,而地方政府执行上“放一手”,导致政策调控“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如果经济继续下滑坡或者是探底,国务院可能真会拯救楼市,保全经济。

    深层次的事实,房地产政策调控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和稳定,要不,看三部委就不会异口同声说政策调控不放松。如果一旦放松,对经济也是不利,房价过高,没人购买得起,反而增加市场投资泡沫,如果不放,需求出不来,投资渠道被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