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小种


“屏南小种”红茶调查
绿工坊茗茶
(福建 屏南 352300)
 
摘要:屏南区域早在唐朝就有茶事活动,宋朝北苑贡茶的一部分也在屏南。“屏南小种”红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清初就生产“外山小种”红茶,清中叶以来形成独立的小种红茶产、供、销体系。屏南县海拔平均在830米,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出产的茶叶自然品质好。
关键词:屏南小种 红茶 调查
 
屏南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麓。全县国土面积1471平方公里,辖4镇7乡 150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18.8万人。全县平均海拔830米,年平均气温15—17℃,年降雨量1700—23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屏南县资源丰富,物产众多,境内山峦起伏,山岭重叠,昼夜温差大,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春夏之际,雾凝深谷,云锁高岗,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点,造成屏南茶叶优良的自然品质。
早在唐、宋屏南区域就有茶事活动,“屏南小种”红茶的制造始于清初,至清末、民国初“屏南小种”红茶的生产、制造、销售达于鼎盛,成为屏南县的最大宗的经济产品。笔者通过对屏南区域的茶事活动,“屏南小种”红茶生产、制造、销售的史料分析、田野调查,撰写此文,供参考。
1唐朝至明朝屏南区域的茶事活动
屏南县始设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朝至清初是古田县的一部分,隶属福州。“屏南小种”红茶的制作始于清初。通过唐朝至明朝屏南区域的茶事活动的分析,可见屏南茶业历史源远流长。
1.1、唐朝屏南区域的茶事活动
《新唐书· 地理志》载:“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之前也,……今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亦能采造……”。屏南于清雍正十三年析古田县北路3里16都地而设,当时所谓的“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从地理位置来说正是现在的屏南县。可见屏南早在建州北苑贡茶未兴之前,就已制作“腊面”等贡茶。
1.2、宋朝北苑贡茶与屏南区域的茶事活动
唐末,建州的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财主张廷晖,在建安东面的凤凰山开辟茶园,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张廷晖把凤凰山这片茶园送给了王审知的闽国。由于闽国是以福建为境,而凤凰山在福建的北部,“苑”为皇家的园林,便把凤凰山这片茶园称为北苑。宋朝建立以后,建州的官家茶园集中在建安的北苑,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对于龙凤团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宋微宗皇帝以北苑为背景,写了《大观茶论》一文,文中写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宋人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对北苑贡茶的产地、工艺做了详细的描述。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已经确认北苑贡茶的产地在今建瓯市东北的东峰镇为中心的区域,就现在的地理位置而言,北苑贡茶的产地在南平市的建瓯市、政和县和宁德市的屏南县的交界处,主体部分在建瓯市。在《东溪试茶录·总叙焙名》里有:“谢坑”的记载,在《北苑别录·御园》里有:“苦竹……横坑”的记载,而屏南县西北部的岭下乡与南平市的建瓯市、政和县接壤处正好有谢坑、苦竹、横坑等行政村。据田野调查,1、谢坑、苦竹、横坑等村讲的是建瓯话(与屏南主体的福州语系大不相同),建筑、习俗类似于建瓯,谢坑村与北苑凤凰山的直线距离仅38公里;2、所种植的当地茶称为“凤茶”;3、历史上有大面积的茶园;4、谢坑村西城门有清道光二十一年的“茶岭扬芳”。宋朝至今已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村落里虽经人口迁徙、村名变更,但以上种种的现象可以让我们认为:屏南县西北部与南平市的建瓯市、政和县接壤的部分村落是宋朝北苑贡茶的生产地或加工地,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
1.3、元朝、明朝屏南区域的茶事活动
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被迫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建安茶民并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摆脱重负,北苑奉诏仍采制团茶上贡。压榨愈重,反抗愈烈,北苑官茶成了多事的爆发点。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缘由,多有感触,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干脆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明时北苑尽废。万历年《古田县志·物产》栽:“茶。土产不多,然亦佳于鬻者”。这也证明了元、明时期屏南区域茶业凋零,茶事渐毁的过程。
2、清朝至民国“屏南小种”红茶的由兴至盛
2.1、“屏南小种”红茶
清初屏南出产的红茶就被称为“外山小种”;在所发现的清末、民国初的双溪周氏“六合春”的众多茶行印章里有“新山小种”等小种红茶的文物;屏南红茶主要采用当地的小叶种菜茶为原料。因此,屏南红茶是小种红茶,统称之“屏南小种”红茶。
屏南自清朝中叶以来,逐步形成茶叶的种植,采摘,手工红茶的粗、精加工,成品红茶的包装,自主的红茶品牌和独立的销售渠道等红茶产、供、销体系。“屏南小种”在红茶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有相当的影响力。
“屏南小种”红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乌黑油润显宝光,汤色艳红,香味醇厚,或带桂香,或带柏香,入口清爽回甘,是小种红茶中的上品。是具高山茶品质特征的一种条型红茶。
2.2、正山小种红茶与屏南红茶
起源于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 是世界红茶的始祖。1610年正山小种由荷兰人运往欧洲,1640年正山小种红茶由荷兰人传入英国。在整个17世纪, 除正山小种红茶外尚未出现过其它任何一种红茶, 是正山小种红茶独步世界的时期,正山小种红茶首次打开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市场。
17世纪中后期, 英国经过二次英荷战争掌握了海上霸权,并逐步垄断的东方茶叶贸易。1684年清政府允许对外贸易, 1689年英国商船首次靠泊厦门港, 开始从厦门直接进口武夷红茶。18世纪是武夷红茶外销急剧扩大的时期,当地生产的小种红茶供不应求, 周边便开始仿制, 大量的仿制红茶私售于崇安星村的市场上,以武夷茶之名出售。由于仿制的红茶与正宗的武夷小种红茶在品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于是就有了“正山”和“外山”之说。陈宗懋教授任主编《中国茶经》称: “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镇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 “外山小种”指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制正山小种品质的红茶, 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1]
清乾隆五年(1740年),沈钟《屏南县志·物产》载:“茶之属,各山皆有,或似武夷,或似松罗,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 。由此可见,早在18世纪,由于武夷红茶外销急剧扩大,屏南因为相对靠近武夷山的原因生产“或似武夷”的仿制红茶,以武夷茶之名出售。屏南生产的红茶是当时的“外山小种”。
2.3“屏南小种”红茶的兴盛
19世纪是红茶迅猛发展的时期。由于各种红茶的品质、数量、销售渠道、交通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等等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清朝道光年以后红茶在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皖南遍地开花, 得到迅猛发展。“屏南小种”红茶也在此时兴盛。
民国八年《大中华福建地理志·地方志》载:“屏南茶为大宗,年约六万元”。民国三十年陆章辁主修的《续修屏南县志·实业》载:“茶行,在城关、棠口、漈头、官寿兜各乡,每年谷雨前后采卖红、绿各茶,运售外洋。欧战后,销路削减”。民国三十四年刘学射主修的《屏南概况·人民生计·出产》载:“主要物产在战前以茶业为大宗,年产八百担,战后海口封闭,外销停滞”。 1999年版《屏南县志·茶业》载:“据调查,民国5年(1916年),寿山村“协升”、“泰和”、“泰丰”3个茶行收购茶叶22.5吨;民国18年忠洋村产茶20余吨,户均百公斤。抗日战争时期,海路受阻,茶叶滞销,茶园荒废,产量下降”。2004年版《宁德茶业志》载:“光绪八至九年(1882—1883年),屏南民间便有茶叶购销机构“茶行”,棠口村“万象春茶行”年收购茶叶七八十吨,所收购的茶叶通过传教士远销英国等地。……光绪二十四年,宁德三都澳福海关正式成立,有英、美等10多个国家在此设立商埠,闽东茶叶由此出口,占港口总值的95%--98%。……光绪二十五年,屏南、古田、宁德等地出产的运抵宁德铁沙溪(今濂坑村),经海路输往海内外”。
根据以上几段记载和田野调查,可以得到几个结论:1、清末、民国初期屏南主要的茶行集中在双溪(当时的城关)、棠口、漈头、寿山(旧名官寿兜)等地,2、当时屏南主要出产红茶和绿茶,大量的红茶供外销,少量的绿茶供内销,3、红茶是当时屏南最大宗的经济产品。4、屏南早在三都澳福海关成立之前就有“茶行”,就有独立的营销网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红茶销往海外。
2.3.1、谢坑红茶
谢坑村西城门至今仍有清道光二十一年的“茶岭扬芳”。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茶岭扬芳”四个字显然是有某一级政府的官方褒奖才可刊刻的,因此,清道光二十一年的“茶岭扬芳”说明了谢坑当时茶业的兴盛。据谢坑村陆盛畅等回忆他爷爷说:“谢坑村在当年都是制作红茶。”
2.3.2双溪“六合春”茶行
清同治年间,屏南双溪周承波、周承枝等六人取“六合兴旺”之意创办“六合春”茶行,其中周承波、周承枝兄弟为大股。经多年经营,茶行生意蒸蒸日上,在清光绪九年前后联合屏南及周边县的“四兴隆”、“恒升隆”、“万和隆”、“广福昌”、“广升隆”、“玉和生”、“福昌隆”、“ 玉成春”等茶行成立“六合春”总茶行,鼎盛时期,有九个县的红茶都以“六合春”的名义对外销售,“六合春”在福州有钱庄,在福安有码头,有“茶管九县”之说,屏南县境内的棠口、深洋、忠洋、康里、郑家山等大村都有“六合春”的分行(庄)。“六合春”经营有“玉库”、“奇种”、“凤眉”、“上品”、“茗香”、“冠霞”、“及第”等红茶品牌。周氏兄弟还发展经营钱庄、布庄、酱园、 杂货等,兄长周承波主要在古田、福州经营,弟周承枝主要在屏南当地经营。清亡民国兴,社会动荡,“六合春” 福州钱庄被歹人所破,资金周转不灵,“六合春”总茶行解散,周承枝及其子周以昌、周以煦继续经营屏南县境内的“六合春”茶行和其他生意。鼎盛的“六合春”总茶行前后存续了三十左右年,是当时闽东、北有影响的红茶营销机构。
民国时期的“六合春”茶行仍然是屏南有影响的茶行,1947年“六合春”红茶参加福建农业博览会获金奖。据双溪陆修干等人回忆:“在红茶外销的时期,每年农历12月‘六合春’从福州运来茶银是双溪的大事,“六合春” 运茶银要二、三十个挑夫,每人挑800块银圆,由县保安大队押运。‘六合春’ 茶银一到,双溪家家户户放鞭炮。”可见“六合春”茶行对当时屏南经济活动的影响。
2.3.3棠口茶行
清光绪至民国时期,棠口的茶行主要有:“万象春”、“两仪森”、“广利”、“合兴泰”等,其中又以前期的“万象春”和后期的“合兴泰”为最,“合兴泰” 茶行在主营茶叶的同时还经营钱庄、布庄、酱园等生意,在福州设有茶行办事处,年销售红茶约为2000担。
棠口的红茶销售与基督教英差会的传教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清光绪年间英差会就陆续派遣英国籍的萧爱美、潘美顾等人到棠口村传教,清光绪八至九年(1882—1883年),棠口村“万象春” 茶行年收购茶叶七八十吨,所收购的茶叶通过传教士远销英国等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英差会在棠口建崇正堂,棠口成为英差会在闽东、北重要的传教点,常年都有英国籍传教士在此居住。据“合兴泰”茶行东家后裔周回利回忆其父亲说:“在棠口的英国人每年都亲自到‘合兴泰’挑选上等的红茶300—500担,运往英国或国内其他教区的上级、同行、亲戚、朋友饮用。”
2.3.4寿山茶行
屏南县寿山村是屏南内陆通往闽东沿海茶盐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是个只有数百人的小山村,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茶行兴盛,清中期时共有晋丰、协升、泰和、泰丰、永记等八大茶行。兴盛时,寿山村几乎全村种茶、制茶,茶往盐来,商贾云集。寿山主要生产红茶,也生产部分绿茶。茶行经营实现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内销、出口一条龙。仅光绪年间,寿山茶行就收购当地茶叶1000多担。据协升茶行股东后裔苏子明回忆:“当时高档的出口红茶包装十分讲究,装红茶的木箱四角要订上“铁卯角”,用锡条封口,外面用棉纸褙一层,再褙花纸一层,然后印字。更高档的则将红茶装进铁皮箱,外套木箱,再套竹编篓方才启运海外”。
现在寿山村岭头的晋丰茶行还基本保存完好,晋丰茶行修建于清道光初年,至今近200年,由寿山村大茶商苏兆尧家族经营。晋丰茶行的主体与民居建筑类同,其后在屋前加盖木构廊厅与账房,屋后添设茶叶加工厂房,那磨损光滑的付钱窗口、那揉茶的木槽、炒茶的旧灶等设施、用具依然还在。
2.3.5茶行
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漈头村先后有逢源、启兴、佬红、兴华、公利等茶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口封闭,外销停滞,“屏南小种”红茶一度停止生产。“二战”之后,海关恢复,西欧国家对中国红茶的需求再一次激发了“屏南小种”红茶的生产、销售。屏南县双溪、棠口、漈头、寿山等地的各大茶行开始陆续恢复生产,期间“屏南小种”红茶主要通过霍童到福州,由福州茶商统一收购后销往欧洲。
3、 “屏南小种”红茶现状
3.1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屏南小种红茶
 新中国成立后,屏南小种红茶延续生产,但产量逐年减少,一段时间改为生产红碎茶,但屏南的茶业种植面积增长,绿茶产量大幅度上升。由于形势的发展,与欧洲茶业贸易的中断,1950年宁德三都澳福海关宣布闭关,港口另用,茶叶出口停止。屏南小种红茶缺少市场,产量锐减。1969年,屏南开始实行“红改绿”,既红茶改制烘青绿茶,精制茶胚,窨制茉莉花茶生产,商品性的小种红茶停产。20世纪七八十年代茶叶一贯为农村农业增产增收的首选项目,政府重视,茶农积极性高,兴办一批社、队(乡、村)茶场和茶叶生产专业队,茶叶种植面积迅速上升。1964~1966年,创办赤湾、大坪、九峰等6个社办茶场和漈头、安溪、路下等10个茶叶生产专业队。1974年,新办红山、梨后等4个社办茶场和仕洋、长新、新乡等6个茶叶生产专业队。1979~1982年,新办溪坪、山峰、管洋等5个社办茶场。199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8221亩,其中福云六号等良种1万余亩, 本地菜茶16000亩,为恢复生产小种红茶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
3.2、“屏南小种红茶的恢复生产
2005年,以厦门商人沈冬梅为主要股东,在屏南县棠口乡际头清水茶场创办如来春茗茶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独特的茶业资源规模生产红茶。当年产量20吨,品质优异,其中“金丝甘毫”在2005年6·16广州(国际)茶博览交易会暨第四届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大赛中获金奖。
2009年,全县有屏南县如来春茗茶开发有限公司、屏南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等16家生产小种红茶,预计全年产量达150吨,春茶平均售价达200元/公斤。在2009年福建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屏南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茶“髻红”获省名茶·银奖, 屏南县如来春茗茶开发有限公司的“闽红云金毫”获省名茶奖。
3.3、优质“屏南小种”红茶区域分布
屏南县平均海拔830米,境内山峰林立,溪谷纵横交错,气候温暖湿润,利于茶叶优异品质形成,为海西最适茶树生长的区域。下面列举的为当地茶界公认的优质屏南小种红茶产区。
3.3.1、嶂峰、仙峰区
位于棠口乡东面,嶂峰、仙峰山脉及周边,茶园面积约5000亩,其中2000亩当地菜茶品种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近年发展黄观音、梅占等良种300亩。屏南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的高山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如来春茗茶开发有限公司等主要原料基地建立在本区域内。
3.3.2红山茶场区
位于双溪镇北面,以红山茶场为中心,包括深洋村、嶂岭村等。茶园面积,海拔900米左右,品种为当地菜茶约2000亩,政和大白茶等,鲜叶主要由红山茶场集中加工,部分流入政和县。
3.3.3、九峰山区
位于熙岭乡内,包括九峰茶场、管洋茶场等,面积1500亩,海拔800~1100米,品种为当地菜茶、梅占等,北京爱乐美食品专供中心屏南茶叶专供基地设在其中。
3.3.4、鸡髻山区
位于代溪镇北面以鸡髻山为中心,包括康里、天峰、九洋、周厝等村,海拔1000~1200米,老式茶山2000亩,原为优质黛春茶原料基地,品种多为原生菜茶优异品种(如玉竹茶等),具独特似岩茶韵味。但由于人口外迁,茶山多数失管,有待开发。
3.4、“屏南小种”红茶的特色及主要产品
屏南县特别注重利用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小种红茶。在选用品种上以当地丰富的优质良种菜茶为大宗小种红茶原料,结合发展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黄观音、金观音以及菜茶单枞,开发特色优异香型的产品。在建立原料基地上,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座落于名山、高山、石山,原生有性群体种茶资源丰富的老茶区。在产品的风格定位上,以浓、强、鲜为基础,开发生产具有高山特色、特殊花果香的个性产品。如髻红其品质特点为成品条索紧结重实乌亮、油润显金毫;汤色桔红明亮,金圈明显,滋味浓强鲜爽,香气馥郁,显花果香;叶底匀整肥壮红亮。
目前,主要产品有髻红系列、金丝甘毫、金毫红茶、闽红云金毫、鹫峰工夫、际头工夫等。
3.5、“屏南小种”红茶生产创新
屏南小种红茶生产技术沿用传统红茶生产工艺流程,同时合理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从而既能确保产品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又适合于现代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1、萎凋工艺的创新:采用空调房凉青、萎凋技术替代传统的日光或萎凋槽萎凋。2、发酵温湿度控制技术: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变温发酵,诱导生化反应,提高品质。3 、增加造型工艺:在烘干前采用理条机对发酵后的半成品茶进行理条造型,既实现了传统红茶过热锅的工艺,又塑造了紧直的条形。
 
参考文献
[1]宁德市茶业协会,宁德茶业志[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6
[2]屏南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屏南县志[M]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9.4
[3]宋,赵佶,《大观茶论》
[4]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5]宋,赵汝砺,《北苑别录》
[6]郑立盛,北苑茶文化历史地位及其人文现象[J],  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 , 2006.10.1
[7]邹新球,关于正山小种红茶名称的演变及其历史背景[J],福建茶叶,2007.03
[8]清,沈钟,《屏南县志》
[9]民国,陆章辁,《续修屏南县志》
[10]民国,刘学射《屏南概况》
[11]苏维邦,百年茶行--清代寿山村的“出口企业”[N]闽东日报,2006.7.29
[12]巩志,中国红茶[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12
[13]棠口周氏家谱
 
主要采访人员:
1、陆盛畅,男,谢坑籍老干部,83岁
2、张纬森,男,双溪“六合春”茶行老制茶人,92岁
3、陆修干,男,双溪老茶师后裔,70岁
4、周永烈,男,双溪“六合春”茶行东家后裔,70岁
5、周回利,男,棠口“合兴泰”茶行东家后裔,66岁
6、苏子明,男,寿山“协升”茶行东家后裔,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