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揭晓的临近和高层的频繁调研,关于房产新政即将松绑的传言在坊间热议。2010年中国楼市政策调控陷入“官方谣言”四起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官员,甚至拿中央楼市政策调控“开玩笑” ,别玩“过火”了,小心你的“乌纱帽”。7月天空,可谓中国楼市“谣言”满天飞舞之季,甚至爆发多宗官员集体楼市调控“辟谣门”事件。楼市谣言是简单的信息误读?还是有意而为之的试探?
本轮房地产新政之所以被誉为史上最严,无非是实行了罕见的信贷政策,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提高至50%;而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的地区,银行可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如果部分城市的银行基于形势的判断,悄然放开三套房贷,则势必会被全国各大城市的银行效仿,并演化成全国一致的“银行放水”。三套房贷放开之后,二套房贷以所谓的“改善性住房”之名放开就只是时间问题。如此,几乎可以断定,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房产新政”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因为银行再一次的“自发行动”,将面临全面溃堤和夭折的危险,所谓史上最严“房产新政”,很有可能成为“史上最短”的房产新政。
有媒介报道称,“辟谣”事件表现出政府对市场、民众的一种试探反应。政府处于非常矛盾和犹豫的状态,既要了解调控对市场的真实影响,又要稳定民众对高房价的排斥状态。现在楼市已经表现出降价的局面,但有不少购房者认为降价力度不够、认为调控无效,所以才会有“加强调控”政策的心态出现。同时,一连串的政府官员“误读”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政府声音非常“市场化”,极具两面性,需要购房者自己去判断把握。另外,政府部门有时会将一些政策动向提前泄露出去,以试探民意,再根据民间反应做出相关调整的情况,并非单纯针对房地产行业。
在谣言满天飞的楼市状况下,购房者应该如何作出判断和选择?二季度本是传统的供应小高峰,然而今年刚好遇上调控期,开发商相应作出了调整,导致楼市供应爆发期推到了三季度和开发商资金趋于紧张局面及开发商为完成销售业绩,另外是销售指标和完成年报及回收资金。届时,鉴于竞争压力,房价价格将有所下调。在刚需释放与房价下调的推动下将带到,楼市下半年成交回升,刚需置业者下半年可以“有所动作”。购房者要有所区分、理性看待楼市,自住购房者下半年可以适时出手,而投资者则需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并承担判断的风险。
笔者认为,一系列的辟谣事件,是当前楼市各方博奕的折射。目的一是企图测试民众对房价和政策调控的反应。二是了解房企的心理和房价趋势。三是把握市场动态,为政策微调好着准备。四是存在个人炒作和作秀的嫌疑。五是欺骗老百姓对国务院的信任。六是说明政府调控遭遇经济探底,为保“乌纱帽”和完成gdp及保八,政策调控“调而不控”。
7月14日,有媒介报道,4月11日,银监会曾针对"部分城市二套房首付须60%”的传闻进行紧急辟谣;5月24日,国家发改委针对“三年之内免谈房产税”的观点进行了辟谣。7月12日,针对住建部政策研究部主任秦虹发表的“第三套房不放贷可能退出”言论。住建部、银监会、国资委三部委进行了联合辟谣,这已是今年来多起“辟谣事件”的其中一项。资料显示,在据称“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出台后,谣言满天飞成为了当前楼市的一大怪象。"
4月11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亚洲博鳌论坛上表示,“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审慎评估二套及以上房风险。比如,在北京的有些银行已自主审慎地将二套及以上房首付比例提高到60%。”部分城市二套房首付须60%”的传闻开始四处传播。4月11日银监会下午紧急辟谣:重申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
5月23日,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助理黄汉权日前对记者明确表态:“三年之内免谈房产税。”他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要把征税范围扩大到住宅,那就涉及到修改《暂行条例》,地方政府是没有权力的。这是房产税无法逾越的法律难题。 5月24日辟谣,国家发改委通过新华社对外辟谣,称发展改革委产业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三年之内免谈房产税”的讲话不代表发展改革委的立场。
6月2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近期万科在苏州、广州的楼盘都进行了变相的价格调整,万科准备在6月份下调其在全国住宅项目的价格,但具体降价幅度未知。这则关于“万科6月份开始全国降价”的消息引发业界震动。 6月4日辟谣,万科方面对此公开否认,称该消息的内容“不存在”。不过万科董秘谭华杰表示,万科将积极主动地顺应市场变化的趋势,尊重市场实际情况合理定价。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流露出万科下一步将采取降价以适应市场趋势的可能。
7月11日,在中信银行私人银行投资者俱乐部在深圳举行的成立仪式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副主任秦虹分析说,对第三套房不放贷、对没有社保人员限制购房数量等临时性政策有可能放松和退出。7月12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副主任秦虹通过搜房网紧急辟谣,称有关媒体报道“第三套房不放贷及没有社保人员限购政策可能退出”的消息纯属误读。当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也紧急辟谣,银监会方面也重申了坚决执行国务院政策不动摇的立场。
7月4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后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量跌价滞的态势,再过一个季度左右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说。7月5日,有网民发截图爆料QQ弹出消息文字输入错误,该条消息写成了“国土部部长称房价肯定会吓爹”。因为“吓爹”的意思是调侃房价将疯涨,与下跌是截然不同的意思,“吓爹”新闻一时间疯狂转发。7月5日晚上辟谣,腾讯官方紧急出来辟谣,称这不是文字输入的失误,而是网民幽默的恶搞。
当前楼市已形成了成交暴跌但房价依然坚挺的局面,反映了消费者、开发商深陷观望的状态。 楼市各方对信息的关注程度超乎寻常高的同时,负面信息已显示出强大的“杀伤力”,受到多部委对楼市调控放松辟谣打压。有媒介报道,13日房地产板块开盘集体狂泻,板块指数由12日涨幅3%到13日开盘跌3%,目前的楼市已处于“低迷、不够正常的状态。
有媒介报道,过去一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四大特点:一是经济增长呈现出“高增长、通胀率不断提高”的态势;二是货币发行量大幅度增加,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这一点可以形容为经济迅速泡沫化。其三,我国进入加薪周期,加上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财政政策或加以调整。另一方面,“严控货币发行”或成为货币政策的走向。
2009年我国增发货币的本意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行业资金紧张的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但这些货币很大一部分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不断攀升。对于房地产政策,由于房地产已经成为民生问题,所以,中央不会允许房地产价格继续攀升。在房地产已经绑架了经济的形势下,就是要打破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公司关于房价不会下跌的预期。
政府部门从2005年开始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强调控,被业界笑称“越调控越涨价”;2008年被迫进行反向调控,在金融海啸面前像十年前的1998年那样“救市”,又被另一群更多的人批评“助纣为虐”,促使政府部门不得不在今年4月再度出手。到目前为止,这次调控之后尚未出现退房、退地等恶性事件,这是因为开发商们还扛得住。但这并不保证如果恶性事件频发,经济二次探底,政府不会无动于衷。
健康市场的根本,不在于这个市场占到GDP的百分比是否是支柱产业,而在于市场是否对于经济进程产生建设性的作用。而政策的好坏,我认为也不在于它帮了这群人打压那群人,还是帮了那群人损害了这群人的利益,而在于一个均衡各方利益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政策预期的
总理应制止“谣言”避免误调
评论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