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表示,在现行分级管理体制下,期望本身就财政紧张的地方政府重视水利投入,不太现实
■本报记者 江宜航 徐伟
我国对河流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的投资渠道,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以国家投资为主,中小河流治理主要靠地方负责。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政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无力负担中小河流治理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现行体制下,期望本身就财政紧张的地方政府重视水利建设的投入,不太现实。近期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充分暴露出中小河流的治理困局。
“千疮百孔”的基层水利
“溃堤是必然,不溃是偶然。”6月28日下午,在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多路媒体记者追问下,杨龙水表示,“即使唱凯不溃堤,其他地方也要决口”。在他看来,现在的唱凯堤已是“千疮百孔”,即使这里(唱凯何家段)不决口,其他地方也要出问题。
杨龙水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抚河河道堤防管理局(下简称抚河管理局)原局长。据他本人介绍,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他一直担任抚河管理局局长。6月28日,在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记者要求下,抚州市政府方面安排这位在今年4月已经卸任的抚河管理局原局长携带部分唱凯堤除险加固资料,在该局二楼的一间办公室内接受了采访。尽管室内吊扇的风速调到了最高档,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在1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杨一直汗如雨下。
唱凯堤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境内,全长81.8公里,大堤分抚河河段和东乡河河段,其中抚河河段47.5公里,东乡河河段34.3公里。唱凯堤的建设、管理等皆由抚河管理局负责。
据杨龙水介绍,唱凯堤不仅是江西第二大河——抚河最重要的堤防,也是抚州市唯一保护耕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圩堤。原设计标准为八年一遇,1982年决堤后,抚河管理局对该堤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将防洪标准提高为二十年一遇。
“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对河流的治理力度。在中央资金的资助下,唱凯堤共实施了6期除险加固工程,其中,在他任职期间,负责实施了第5期和第6期唱凯堤除险加固工程,但没有对这次决堤的灵山何家段进行除险加固。”杨龙水说。
“也就是说,决堤的唱凯堤段,至少在六年内没有进行任何的维护处理。”面对本报记者的追问,杨龙水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予以点头承认,并称主要是因为缺少资金,尤其是地方配套资金一直不能到位。
在抚州,像唱凯堤一样处于困境的水利工程不在少数。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2010年抚州市水利“十一五”专项规划》显示,抚州市现有各类病险水库715座,占全市水库总数的60.2%。中洲堤、河东堤、河西堤、秋溪堤等10多处堤坝,设计标准虽然也均为二十年一遇,同样因为“受配套资金影响”而没有达标。
不达标的圩堤绝不只是唱凯堤,也绝不仅仅存在于抚河流域,在造成沪昆高速公路桥面冲断、余江县城被淹的信江流域也同样存在。
“从余江的情况来看,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受当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多由农民投工投劳、肩挑背驮、因陋就简修建而成,致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7月1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江西省余江县水利局局长吴理保介绍说。
他说,以余江县重点圩堤——中潢堤为例,始建于1963年的中潢堤是鹰潭市规模最大的一座堤防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然而,限于当时资金、当地地质和土质条件,堤基大都为砂卵石透水基础,堤身断面单薄,土质多为砂壤土和中细砂,渗水严重,而且,运行多年,老化破坏严重,目前的圩堤防洪标准下降到不到十年一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放在首位。目前,无论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中国都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再次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公开资料显示,1998年至2002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1786亿元,是1949年至1997年累计投资的2.36倍。不过,这些资金绝大部分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上,中小河流的整治投入十分有限,基层水利主要还是在“啃老”。
地方配套之累
“理论上,唱凯堤防洪级别为二十年一遇。如遇超过二十年一遇洪水,抚河可以启动下游箭江口分洪闸,分去抚河近三分之一水量,则抚河仍可安全度汛。但实际上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唱凯堤根本就是一个不达标的河堤。”杨龙水表示。
据他介绍,1998年抚河遭遇特大洪水后,临川区曾连续几年举全区之力对唱凯堤进行加高、加宽和加固处理。但2004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后,唱凯堤除险加固项目资金地方配套部分就一直没有到位。
“通常情况下,像抚河这样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杨龙水说,一般来说,中小河流治理资金的来源比例,在西部是国家出70%,地方出30%,但像江西这样的中部省份,国家和地方就是五五开。也就是中央投入50%,地方配套50%。如果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就会导致水利建设项目难以达标。
以唱凯堤为例。杨龙水告诉记者,1998年至2009年,中央累计划拨了3400万元治理资金。前四期(1998—2002年),临川区以“两工”折合为地方配套资金,但后两期,由于“两工”制度的取消,地方配套部分至今未曾落实1分钱。
关于杨龙水所介绍的唱凯堤除险加固资金的投入情况,中国经济时报记者6月29日在临川区财政局得到了证实。
根据该局当日提供给本报记者的《1999—2009年唱凯堤项目资金统计情况表》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唱凯堤除险加固工程计划投资资金总额为6610.87万元(其中一期工程2040.87万元、二期工程1770万元、三期工程900万元、四期工程600万元、五期和六期则分别为400万元和900万元)。
表中数据表明,1—6期工程中,国家投入部分已全部到位,而地方配套部分,除1—4期,地方政府以“两工”方式折合资金进行配套外,第5—6期,地方配套部分为空白。
“从表内情况来看,第5期和第6期,区里配套部分应该没有给予配套。”临川区财政局副局长戴晓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说,临川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全区1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70%以上,收入来源少,但财政供养人口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
据她介绍,临川是有名的教育之乡和才子之乡,全区财政供养的25000余名人口中,教育系统就有12298人,占近一半。
“区、县一级还好一些,乡镇一级就更加困难了。”余干县梅港乡乡长彭大鹏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乡镇一级的权力被不断上收,而责任则不断下压,像梅港这样的农业大乡,别说修堤,就是对一些河道水渠进行必要的清淤,也因没有钱而搁置一边。
据他介绍,梅港乡有信江段圩堤29.5公里,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7座,各种渠道100多公里。由于资金紧张,本世纪以来,除余干县水利部门在上级资金的资助下,对辖区内的一座小一型水库进行过一次除险加固处理外,乡里基本上没有实施过水利建设项目。
“虽然我们一直在向上级争取水利建设资金,但因为我们的圩堤都是保护面积在1万亩以下的小浣子,上级部门一直不给予立项。”彭大鹏说。
据记者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农民投工投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0年,共完成土石方数千亿方,年完成土石方达170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于修筑了上千个万里长城。
但是,2004 年国家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两工”制度后,农民每年投工投劳修水利数量锐减,据近几年统计,农民投工只相当于以往的1/4左右。而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变相减少了基层水利的投入,导致基层水利日渐趋于恶化。
“这主要是由现行的水利投入体制造成的。”上述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