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财经要闻(2010.7.5-2010.7.11)


一、    宏观经济
西部开发新政定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居首
  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在东西差距仍然扩大,国家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背景下展开。对于西部而言,这将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7月5日-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于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表示,西部大开发将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
  2001年,作为国家区域平衡的重要战略,中国开始为期10年的西部大开发。以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推进的十年,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没有缩小东西差距。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这次会议传递的信息说明,今后十年的西部开发将是质量和效率并重。
  发展重心移至公共服务
  这次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六项今后西部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改革创新、生态建设、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等。
  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尤其受到西部的关注。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表示,公共服务问题和生态建设问题是西部大开发建设中最大的两个问题,尤其公共服务,前十年的大开发中关注不多。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称,从长远看,东西部经济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个客观事实将长期存在。
  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万亿元增加到6.69万亿元,年均增长12%,增速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但在经济总量上,西部仍落后东部,且有扩大之势。
  杨开忠认为,政府致力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西部民众提供均等的服务水平,将是缩小东西部差距重要途径,也关系到发展的质量。
  在新一轮西部开发中,公共服务已被置于重要位置。温家宝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在财政上,中央政府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
  中央的投资项目,也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如把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而另一个则是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称,过去实施的重大生态项目,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的确改变了西部发展滞后的状态,但另一方面,这些工程受益方一般是东部地区,而管道、工程设施的建设方也是东部地区企业,东部分享了较大的利益。
  贵州省去年曾经调研过“西电东送”项目,调研发现,在利益分层中,东部购电方占64.6%,西部电力企业占22%、西部地方政府仅占13.4%。贵州省认为,这种不协调的发展模式,对西部的长远发展不利。
  由于过去对生态建设中有关的补偿都是生存性补偿,西部生态资源大省也一直在呼吁,应加强可持续性发展的补偿。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生态补偿机制有望建立。此次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透露,在新的十年规划中,国家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继续搞好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等中央生态补偿试点,条件成熟时再选择有代表性的跨省区流域、主要矿产资源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启动实施西藏草原生态补偿试点。
  “这事关发展能力的提高。”郭晓鸣认为。
  重点区域开放
  西部重点区域建设是另一个受关注的焦点。
  这次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将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过去十年,重点区域的开发力度不够,新一轮大开发,应该会发力”。徐璋勇说。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原因,存在“空间结构不经济”的现象。一方面,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距出海口远。空间结构,被沙漠,戈壁、山川、河流,分裂得支离破碎。城市之间相距遥远。
  这使得生产成本、物流、产品价格缺乏竞争优势。不仅与东部交易成本高,内部之间的交易成本也很高。
  国家提出的对策,一是鼓励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加大力度培育重点区域,形成集聚发展。
  杨开忠认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家向内需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加大这些重点区域的扩大开放,将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特征。
  “随着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全面推进向西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将构筑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杨开忠说。
  四川经济学者刘斌夫也表示,过去30年,沿海地区主要倚重对外开放口岸的资金、技术与市场,实现了“零资源,快发展”。
  而西部地区资源得天独厚,西部地区包括五个民族自治区,与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5%。在国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旦有了资本和技术,同时有了对外开放的口岸,即可持久地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在能量。”刘斌夫说。
  “通过筑建川藏线,亚欧大陆桥,中欧国际高速铁路,国际高速公路,创立中西亚自由贸易区,寻求西部的国际新口岸、新通道,进一步扩大开发,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力促西部发展下一个十年与沿海同步。”刘斌夫说。
 
央行:下半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上半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适度 ;落实“有保有控”信贷政策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0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下半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会议认为,上半年我国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适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会议强调,下半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要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发展。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的态势,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    行业经济
焦炭行业今年面临全面亏损
除了需求及成本问题,焦炭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根本原因
  受产能过剩、钢价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焦炭行业今年将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黄金干在7月8日参加一个行业会议时表示,受上游高价焦煤和下游强势钢企夹击的焦炭企业,3月以来,焦炭价格已经倒挂,行业开始陷入亏损中,下半年将出现更大幅度亏损,“今年是焦炭企业最困难的一年,将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
  黄金干认为,焦炭行业之所以出现全行业亏损,除了需求以及成本问题,焦炭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根本原因。
  受下游需求减少,钢铁企业开始大幅下调钢价。7月,宝钢率先大幅下调价格,其中汽车板降价1000元/吨-1200元/吨,随后武钢、鞍钢也下调价格,幅度也在1000元/吨-1200元/吨。一些中小钢厂螺纹钢降价700元。
  与此同时,焦煤市场价格依然坚挺,主要焦煤产地山西的主焦煤最近降价幅度仅在50-80元/吨。
  “当前焦炭生产成本一级焦2000元/吨,二级焦1900元/吨,而河北、河南市场的焦炭价格仅在1700元/吨左右。”山西焦煤集团副总经理曲建午对财新记者表示,显而易见,焦炭企业面临亏损。
  根据协会统计,1月-5月,中国粗钢2.69亿吨,同比增长23.8%,焦炭生产量1.59亿吨,同比增长25.67%。
  “现在焦炭企业只能减产限产。”黄金干表示,从6月下旬开始,焦炭企业开始大幅减产,预计到七八月焦炭产量会与2009年持平。
  同时,黄金干认为,今后中国将不再是焦炭出口大国。“目前焦炭出口要征收40%的关税,出口重税,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减少;再加上中国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压力,钢铁行业与焦炭行业的产能增速将减缓,焦炭尽可能满足国内需求。”黄金干表示。
2009年,中国焦炭出口54万吨,同比下降95.55%。
 
三、    银行业要闻
非信贷类银信产品或放行 表外信贷资产风险暴露加速
  来自信托业相关人士的消息称,银监会将在摸底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结束后,很快再度放开信托公司的非信贷类银信产品。由于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严重冲击监管对于信贷规模的调节和风险控制的效果,此后即便放开也将纳入表内监管。
短期来看,银信产品全面叫停将冲击银行理财业务,或将持续推动“吸储大战”,短期资金价格反弹进而引导整个资金市场价格。银行表外资产风险将加速暴露和释放,但长期来看,仍将有利于银行信贷质量的长期稳定。
政策意图:规范资产表外化
  据本报独家报道,相关信托公司于7月2日晚收到中国银监会及地方银监局口头通知,自7月5日期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相关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业务。监管部门对银信合作从限制到叫停,仅仅半年时间,业界对此颇感震惊。
  银信合作业务被全面叫停,意味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表外转移通道被直接关闭,未来可发放信贷规模将进一步被迫压缩。分析人士认为,政策推出的最直接原因,是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信贷规模受限,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银信合作产品的发行力度。
  据相关信托研究中心统计显示,银信合作产品今年一季度约增长3000亿至1.3万亿,仅4月末即已飙升至1.88万亿元,5月份32家银行和36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银信合作产品41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6149亿元;截至目前余额约计2.7万亿元。相当于表内贷款规模44万亿的6.1%,与2010年,已经达到新增贷款的30-40%,且比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整个二季度预计全部发行规模约为1.4万亿,几乎接近同期的信贷投放量。据业内人士透露,至少近两个月发售的银信合作产品大多为信贷类银信理财产品。
  2009年年末,银监会对银行“存量”信贷资产的表外转移进行限制,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两项文件,明确信托类公司不得将银行理财对接的信托资金用于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但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被严格管控的背景下,仍有很强的信贷投放冲动,表外信贷爆发式增长的势头,导致上述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分析人士指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存在有四大理由:调节流动性、降低信贷资产风险、降低资本占用、优化存贷指标。如果不是信贷规模严重受限,银行是没有必要进行资产表外化的,因为这样做至少要给信托公司0.2%-0.3%的管理费,并不合算。所以,这仅仅是银行用来调节资产负债的一项不得已的手段。而从监管的角度来说,信贷资产表外化更是大大削弱了其控制信贷规模、监测信贷风险的效果,叫停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应该是常态。即便是货币政策放宽,也可以选择放开信贷规模的方式。
  短期将加速风险暴露
  银信合作被全面叫停一周后,相关信托业人士透露,银监会正对信贷类银信产品进行摸底检查;检查结束后,非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应该会恢复发售,而信贷类银信产品即便可发售也将被要求纳入表内监管。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指出,银信合作的主要产品还是投资于银行间固定收益市场的理财产品,贷款产品占比并不大。对14家上市银行存贷比数据的相关测算显示,截至2009年末,出于调节资产负债表目的所需转移的信贷量仅为2000-3000亿元。但是,如果不及时对资产表外化进行规范,资产风险将加速集聚,“尤其上半年此类做法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贷款”。
  短期来看,银信产品全面叫停将冲击银行理财业务,尤其是部分存款负债支持不足、存贷比较高的中小银行。“停止银信合作,将导致这些银行的吸收存款能力减弱,造成部分存款回流到大型银行。”
  而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占其资产规模比例不大,即便纳入并表管理也不会对其经营产生很大影响。而在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带动存款的竞争减弱之后,大型银行的网点优势在吸收存款方面将更加明显。
  此外,信贷资产可发放规模进一步受限使得市场资金面继续趋紧,银行议价能力回升,贷款收益率有望持续上行。同时银信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中的来源,暂停将会大幅压缩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非息收入占比或将回落,盈利结构持续优化受到抑制。而在非信贷类银信业务重启之后,缺乏投资渠道的大量存款或将外流至债市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叫停银信合作业务的最大影响在于银行表外资产风险将加速暴露和释放,长期来说有利于信贷质量的长期稳定,但在短期将使通常归入表外的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大幅受限。
  而在银监会叫停银信平台的同时,发改委也不再审批城投债。这两项政策叠加使得地方政府的资金在短期明显收紧,进而资产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不过,由于银监会主要是控制增量,加上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目前规避政策的能力上升,不太会在短期内给资产质量带来明显的冲击。” 
 
上海二套房认定悄放松 多家银行重启三套房贷
 
上海多家银行对于第三套房贷的发放已经悄悄松动,多家银行改变此前“原则上暂停发放”的做法,重新“开闸”第三套房贷。对于最受关注的二套房贷认定,各家银行也开始“适度宽松”。近乎严苛的房贷新政,似乎挺不过楼市的持续低迷和胶着,已开始显露出一丝放松迹象。
 
上海多家银行的个贷经理均表示,受理第三套房的房贷申请,客户只要资信状况好,不会被拒。
工行对第三套房贷款实行利率上浮20%,首付六成的标准,不过利率会因申请人资信状况、购买豪宅还是普通住宅等因素浮动。招商银行对于第三套房贷款也是实行利率上浮20%,首付六成的统一标准。建行对第三套房贷统一实行上浮20%,首付五五成的贷款标准。
  深发展的利率标准更低。该行个贷部人士透露,对于金额较大的房贷申请人,可按固定利率6.21%、合同三年一签的方式申办贷款。上述固定利率比对五年以上商业贷款利率5.94%的基准,实际上浮4.55%。
  有意思的是,对第三套房贷,中行某网点个贷经理称,原则上不受理第三套房的贷款,不过对于名下已有两套房产、且其中有一套房在还贷的房贷申办者,依然视作第二套房发放贷款。
  此前,随着6月份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第二套房认定标准,包括工行、农行、建行等在内的上海分行对第三套房贷原则上暂停发放,但昨日,仅有交行、中行、民生银行的客户经理明确,对有两次贷款记录的客户申办房贷,肯定批不下来。
  不少银行二套房只认“贷”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三部委发出的认定标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依据拟购房家庭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
  但记者昨日了解的信息显示,目前不少银行其实实际操作中仅仅是认贷。
  “尽管说按照‘认房不认贷’的最紧标准执行,有一套就是一套,有两套就是两套,但实际上审核起来,很多操作有盲点,很难做到‘认房’。”某国有银行个金部人士表示,在审批时依然以央行征信记录为准。
  记者昨日以购房者身份咨询近十家银行,其中,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等国有银行依然以央行征信系统的贷款记录认定第二套、第三套房,即有两次贷款记录再申请房贷,才被视作第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