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奋斗》中,主人公陆涛得知自己从未谋面的富豪亲爸从美国回来要见他,竟然毫不在意地说:“见面就免了,让他把遗产打我卡里吧。”
这个时候的陆涛,还只是个准富二代,和向南、华子等一帮草根朋友们一起瞎混着,有着对财富叛逆性的追求。直到有一天,他和代表财富的父辈实行了某种程度上的妥协……
这是一个在近几年来引发了众多关注的群体,这是一个被汹涌而来的口水淹没了的群体,这是一个被很多人羡慕、嫉妒乃至于仇视的群体。关于他们,我们的所知其实不多,而议论却实在不少。
他们,有一个公认的代名词——“富二代”。
这个词语不免会让人想起年少多金的“纨绔子弟”——炫名车、泡美女,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事实上,大多数的媒体报道都有意无意地将这二者划上了等号。比如力帆集团太子尹喜地那30多辆总价值5000多万的名车,比如俏江南集团太子汪小菲与星女郎张雨绮的绯闻等等,都是很有猛料的八卦新闻。
股神巴菲特对于“富二代”有一个有趣的定义,他称这些人为“幸运的精子”——他们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财富,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是因为上帝。很显然,巴菲特反对这样的幸运,他认为,权力的继承会导致权力的腐烂和衰亡,财富的继承同样如此。
一般人在新闻中看到的,只是被脸谱化甚至妖魔化了的“富二代”。现实中的他们远非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那么简单。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减少他们精神上承受的分量,在享受财富的同时他们还有面对巨大的压力。
是将压力转为动力,还是在压力中崩溃?这成为“富二代”能否走向成功的分野。
他们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也可算得上改革开放成果的附属品。虽正值青春年少,但在未来的十年里,随着父辈们的老去,他们中的多数人将陆续接班,成为主流商业社会的支撑。
接盘者
近一段时间,新版《三国》正在热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孙坚父子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刘备巧取荆、益二州,鼎足而立。三国创业均为不易,而创业难、守业更难。曹操传于曹丕,尚能亦步亦趋、兢兢业业地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刘备传于刘禅,虽有诸葛亮保扶,亦成一扶不起的阿斗;孙坚传于孙策,孙策再传于孙权,不但能将已经中落的家道恢复,还能拓地千里、南面称孤,令枭雄曹操也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可见,小到家,大到国,接对班、接好班是如何的重要。
对于中国当代许多民营企业来说,目前面临的正是“接班”问题。这其中,有些企业是属于意外接班——父亲去世,儿子临危受命,必须尽快承担起企业的重担。
2003年,海鑫钢铁的创始人、掌门人李仓海,因经济纠纷不幸被人杀害,正在澳洲求学的李兆会匆匆赶回奔丧。对于家族和企业做出让他接掌公司董事长的决定,这个刚满22岁的小伙子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丧父的剧痛也使他处于不安和慌乱之中。后来李兆会回忆说:“那天晚上,我在父亲的灵前跪了一夜,想了好多好多事情,想我今后该对这个家庭尽什么样的责任,该对这个公司尽什么样的责任……我不想做这个董事长,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不论是让我五叔、六叔还是辛书记来当,我都同意。”但是最终,家族利益决定了李兆会必须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上。
同样属于意外接班的还有浙江均瑶集团。2004年,掌门人王均瑶不幸英年早逝,他未满18岁、还在初中学习的长子王瀚继承他在公司的40%股权,总价值约14亿,成为均瑶集团第一大股东。因其还未成年,董事长暂由其叔王均金担任。和李兆会一样,王瀚在被人们慨叹“命好”的同时,不可能不接受外界质疑的目光:王均瑶的这位接班人有没有能力接好父亲的班,带领均瑶集团继续其辉煌?
当然,意外的事情总是较少发生的,大多数的民企属于正常接班——打下江山的父辈到了退休年龄,把事业完全交给年富力强的儿女打理,自己去享受清福。也有的可能会扶上马,送上一程,但最终还是会让儿女“亲政”。比如万向集团的鲁伟鼎、方太集团的茅忠群、碧桂园的杨惠妍等人。
这些“富二代”们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来的首先是钱。例如,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公司资产一跃达到600多亿人民币。最大股东杨国强将他的500多亿全部挂到了女儿杨惠妍的名下,使这个25岁的小女孩立时超越所有“江湖前辈”,成为当时中国的首富。但是,接钱不等于接班,王瀚那时接了父亲王均瑶价值14亿的财富,只是接受了一堆数字而已,还谈不上是继承财富。
即便是把财富继承下来,可以自由支配,那也只是使用财富,而不能创造财富。财富的传承是容易的,但是,在任何国家,企业家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接班,接的应该是企业,而不仅仅是钱财。只接钱,钱很快就会流失。中国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指的就是此种情况。而要接好企业,并非一项人事任命那样简单的事,搞得不好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王安电脑的破产就是惨痛教训——王安电脑一度是美国最著名的华人企业,在创始人王安将CEO之位传给儿子后,由于战略失当、高管陆续离开等原因,公司最终走向破产。
鲁伟鼎和茅忠群可以算是中国大陆最早的那一拨“富二代”了。鲁伟鼎在23岁接班的时候,社会上还没有流行“富二代”这个名词。进入了万向集团,鲁伟鼎先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在集团的各种岗位轮转,1992年底开始任集团副总裁,1994年出任集团总裁,5年后又到美国读书,现任集团CEO。有了这样的经历,鲁伟鼎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父辈们创造了过去,经历着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而我们这一代是踩着他们打下的基础沿着他们开辟的大道前进,理应走得更好、更远。”
从鲁伟鼎的经历,看得出来鲁冠球的苦心栽培。鲁冠球曾经说过,自己培养的第一对象自然还是儿子。如果他不可造就,那么他会考虑用其他人来代替,只要能把万向集团做好。而鲁伟鼎自己也争气。他不但守住了父亲创下的汽车零件制造基业,而且拓展了万向集团的版图,在网络、投资、影视、保险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茅忠群与其说是接班,不如说是和父亲茅理翔一起进行二次创业。那时候,茅理翔的打火机企业飞翔集团已经做到世界出口量第一,但是却因为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而面临困境。正在上海交大攻读电力电子硕士的茅忠群受父亲召唤回到公司,利用自己的专业上马了抽油烟机项目。
“创业之初我就对父亲开出条件:第一,必须跳出以前,另外成立一个独立的品牌;第二,另起炉灶。老员工不要,亲戚不能进入;第三,关于方太方向性的决策,要由我说了算。”茅忠群如是说。为此父子俩有过争吵,毕竟茅理翔对老牌子飞翔有很深的感情,对企业中的一些亲朋故旧也抹不开面子。但后来方太的成功证明茅忠群是对的。现在,方太的主要掌舵人是茅忠群,方太已经完成了家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交接。
潜伏者
像鲁伟鼎、茅忠群这些人,人们已经忘了给他们标以“富二代”的标签了。因为他们已经接班完毕,成为了新一代的企业家。而很多80后的“富二代”们还继续“潜伏”在父辈的企业里历练,等待全面接管的时机。
在刚刚担任俏江南餐饮集团担任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的海外推广、设计及时尚创意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清楚汪小菲就是董事长张兰的独生子。作为母亲,张兰似乎有意在淡化这层关系,每次开会时,她都会这么说:“下面我们请汪小菲先生……”
可80后的“富二代”想保持低调是不容易的,汪小菲数百万的法拉利跑车、三十万的名贵手机、一身的名牌,在别人眼里已经给他贴上了标签。
汪小菲16岁就留学海外,先在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学院学习设计,后又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拿到了酒店管理MBA。
原本对餐饮业一窍不通的汪小菲,对于进入俏江南的原因直言不讳。“没办法啊,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没有理由离开它再重头做起。”他也的确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感觉,“进入俏江南之后,慢慢发现餐饮行业并没有我之前想象中那么简单。餐饮业其实是非常有活力,也十分有潜力的行业。”
这几年,汪小菲斥资3亿元人民币创立了以他母亲名字命名的顶级奢华商务会所——“兰”会所。汪小菲喜欢和明星打交道,也经常有明星光顾“兰”会所。他还创建了以崇尚品质生活人士的时尚概念品牌餐厅“subu”,为年轻时尚人群提供了可以“无限延伸想象力”的新去处。对于创建这两个新的餐饮品牌,汪小菲表示:“我不是为了证实什么,而是想要为公司做些事情。”
一般人认为,汪小菲正在为自己的接班做准备,尤其是俏江南这两年积极进军海外,把中华的饮食文化推广到世界,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推广极为重要,汪小菲更有了发挥自己专业的空间。目前,俏江南正在筹备上市,汪小菲作为主要参与者,有人开始称呼他为“俏江南集团第二代领导人”。但汪小菲很低调地说:“未来俏江南会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将来谁是领导人要看董事会的决定”。
2010年企业界传出一条爆炸性传闻:宗馥莉即将接替她父亲宗庆后,成为娃哈哈集团的新一代掌门。其依据,是宗庆后正在建新厂,另成体系,给女儿接班铺路。对于这样的传闻,宗庆后回应,自己在娃哈哈的股权当然会在未来传给女儿宗馥莉继承。但是,股权虽然代表的是财富所有权,但是并不一定代表财富管理权和经营权。换句话说,宗庆后的回应仅仅确认了让女儿“接钱”的信息,但是“接班”呢?宗庆后不说,我们也不便妄下判断。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像宗馥莉这样80后的“富二代”,智力、能力、专业等等都不会是接班的障碍,会出现问题而且是最大问题的地方应该就是两个词——经验、威望。
宗馥莉2004年从美国留学回国,之后在北京某著名高校攻读工商管理,目前主管娃哈哈的童装业务。“接手第一年比较困难,毕竟也没什么经验,但今年来看,形势还不错。”宗庆后这样评价宗馥莉的能力。毕竟是一家拥有近百亿资产的大企业,那么大的规模,那么多的能人,要想掌稳这个舵,没有经验和威望是不行的。而经验和威望只能从实战中积累。打下几场漂亮的战役,自然有人服膺你的领导。否则,即便是有父亲的“龙袍加身”,也坐不稳这个位子。何况,宗庆后才60出头,身体好、精神旺,也不愿意早早地成为一个“闲人”。
而在一段时间接班传闻甚嚣尘上的刘永好的女儿刘畅,也已经从媒体的视线中消失很长一段时间了。据说刘永好给她定下规矩,10年内不在媒体面前曝光,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而从这个规矩也可以窥见,刘永好预留了一个相当长的让女儿成长的时间。
事实上,过早让这些“富二代”们接班并不是好事,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在欧洲,一些由创始家族控制至少达200年的公司还成立了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的成员除讨论各种战略外,还让子女“换岗”到其他家族的公司中去工作,以学习自己家族公司以外的工作经验。中国的民企也可以考虑将子女送到不相关的企业中去历练2-3年,以增强抗风险、挫折的能力。
自立者
曾经有一句流行语说道:“有一个富爸爸最好,没有富爸爸就找一个富爸爸(岳父),至少可以让你少奋斗二十年。”
“富二代”们之所以被称为“富二代”,当然是因为他们有个“富爸爸”。大多数的“富二代”们确实少奋斗了20年,甚至一辈子不奋斗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也有那么一小部分“富二代”,宁愿比别人多奋斗20年,也不愿意坐享其成,空手去摘父辈的果实。他们下定决心自立门户,从头创业。
陈豪就是浙商“富二代”的创业代表。他父亲是当地的超级富豪,涉足制造业、房地产等多个商业领域。可陈豪自读大学开始,就有了不依靠家庭、自主创业的想法。“我们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实际上我们见证了父母的成长,从小见证了他们从小作坊慢慢做起来。”陈豪说。
读大学时,陈豪用父母给的生活费开始了被父亲认为是小打小闹式的创业——一种浙江移动推出的优惠手机卡,把它卖向全国其它没有这种优惠的地区。结果这个小打小闹的生意为他赚到了第一桶金——1000万。
毕业后的陈豪更不愿意回到父亲的企业内工作,因为他觉得创业比守业更有趣。他在上海的苏州河畔牵头成立了“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一个聚集了100多位中国“富二代”的组织。这是一个类似于风投机构的组织,里面聚集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等地三、四十名处于接班前后的企业二代掌门人。有的父辈是各省首富、业界大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保守估算,他们平均身家超过1亿元,而他们能够控制的资本则高达上千亿元。“接力中国”目前投资了几个项目:手机开发增值业务、团购网项目、文化传播和广告等项目,收益不错。
2007年,通过朋友引荐,陈豪认识了一位投资界的前辈。这位前辈告诉他:“你做的其实就是风险投资,但你要完成从企业家到资本家的转变。”在前辈的帮助下,陈豪成为3000万美元天使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正式开始投资人的生涯。如今,陈豪建立了自己的上海拓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
虽然选择创业,陈豪仍然将他的个人选择纳入到整个家族的发展战略中。“我在做的实际上也是铺路的工作,为家族将来的转型做准备。”
香港金鹰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陈仲尼,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走自己的路”的孩子。他出身于香港著名的工商世家,其父陈元钜开办的“大兴纺织厂”是香港三大纺织厂之一。18岁,父亲送他到美国深造,建议他选读律师专业,可他选择了修读金融专业。22岁回到香港,本来理所当然应该进父亲的公司继承父业的他,却自己找了一份工作——花旗银行初级职员,从最基层开始磨练。4年后,陈仲尼即荣升为副总裁。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陈仲尼将一切重新归零,又重返美国,在西北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至于原因,他说:“我做得很开心,但是觉得学识不够。”不到一年,他便拿下学位再次回到香港,另立门户。
经过数年打拼,他拥有了超越父辈的财富。但此时的他反而更愿意与自己的父亲交流,从他那里得到经验和智慧。“我有什么事情都会向他请教、跟他商量,即使得不到好的建议”。他也为家族公司进行投资业务,范围涉及全球证券、风险投资和企业直接控股。
老树枝头发新枝。与父辈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教育、不同的视野、不同的理念,使得很多富二代走出了另一条成功之路,使自己的事业不再局限于父辈的行业。对家族企业而言,不仅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自主创业并走上资本运营的道路,不失为其中出奇制胜的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