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深强沪弱昭示市场风格变迁


    

 

对比市场的强弱,一看指数涨跌,二看成交量变化,三看盘中股票表现。

以上述三个指标判断,近期股市,深强沪弱。

历史上不同阶段,或深强沪弱,或沪强深弱,风水轮流,自然而然。如果有大行情,大资金,一般沪市强于深市。沪市大盘股集中,市值强大。如果是题材行情,业绩行情,成长型行情,深市会强于沪市。只是历史发展到政策调整,主板新股集中于沪市,深市不再上主板新股,沪市渐渐变得“一股独大”,深市没有新股加盟,逐渐萎缩,衰微,相当长一段时间,深市相对日益强大的沪股,充当着“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今年以来,特别是深市推出创业板之后,沪强深弱的长期格局随之发生变化。本周以来,不论是大盘指数,成交量,还是盘中个股的活跃程度,深市都强于沪市,这是一种颠覆。

看指数,沪深两市主板股票区别不大,以反复筑底为主。沪市昨天一度跌破2500点。所以到现在也没多少人敢说大盘已见下跌低点。再看深市创业板指数(399006),昨天创新高,大涨4%以上。似急于摆脱指数在低位磨蹭。小板指数(399101)虽然也随大盘调整而调整,但极不情愿,一有机会,就想独立行走。从小板指数的K线组合看,似已结束调整,似已奈不住寂寞,小板指数似乎随时可能一跃而起,“红杏出墙”,远走高飞,再度攻击2007年大牛市所创下的历史高位——6315点。

看成交,昨天深市成交资金727亿,沪市成交资金713亿。今天深市成交资金720亿,沪市成交资金703亿。值得注意的是,在沪深主板股票仍然清淡,盘中主板个股绿肥红瘦。但深市小板,创业板股票却正好相反,红肥绿瘦,个股日趋活跃。

沪强深弱,或只是一种表象,或只是在大盘调整背景下的非主流现象。但值得重视的是,中国股市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承担起为企业改制与融资的政策使命。今年以来,新股扩容,政策倾斜,以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为主。这也成全了今年以来,中国股市逐步形成深强沪弱的全新格局。

据今天(68号周二)《证券时报》统计,至昨天收市:

沪深300样本股平均动态市盈率1461倍。

上证180平均动态市盈率1378倍。

深市中小板424只股票,平均动态市盈率4157

深市面上创业板86只股票,平均动态市盈率9393倍。

理论上讲,市盈率越低,越具投资价值。市盈率越高,其风险越大。但现实却是:低市盈率的股票,以低价、绩优、大盘蓝筹品种为主。这轮行情以来,蓝筹股不是投资热点,而是市场冷落与抛弃的对象。近期,中国农业银行将发行上市,据报道发行价仅25元左右。农业银行,堂堂国有大行,在绩优国有银行股价纷纷下沉之际,农业银行却迫不及待的融资圈钱,25元,这种价格也发?“有奶就是娘”啊?!

高市盈率的股票,以小板和创业板为主。今年以来,小板与创业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快速扩张,股价高企,市盈率不断走高,但并没影响投资者“追高“的热情。

所谓风水轮流转,眼下深强沪弱格局,其实昭示着市场投资风格的变迁。2007年的大牛市,走的是大资金,大行情,大蓝筹的套路。以沪市为强。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中国股市恢复性上涨行情,市场热点主要围绕小盘、低价、重组、成长题材展开。逐渐深市转强,沪市趋弱。中小板、创业板迅速崛起,与“转变经营方式”的政策导向相吻合。政策调控,也是对沧海横流的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扼制。股市资金收缩,成交缩减。有限的资金,只能推动有限的、局部的、板块的、题材的、阶段的行情。从近期大盘蓝筹股股价反复下沉,小板与创业板反复活跃的现状看,一个基本判断是:大盘蓝筹中的资金仍在流出。小盘成长型股票,则是游资流入的主要方向。

我的观点是,深强沪弱将继续,深市的主要机会,在中小板与创业板。

股市中人,投资与投机,经营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赚钱。股价涨跌,涛飞云走,花开花落,市场使然,谁能说清楚?

亏了?赚了?赚了,又亏了!急红了眼,熬白了头,其实再正常不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章转载、讲座,及其它请联系叶弘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