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县行•东城篇
主题报道
“到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显著缩小,义务教育入学率力争实现100%,为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2003年,北京市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
怎样在寸土寸金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4年,该区全面启动教育改革。五年多来,该区创新机制、提升内涵,探索出了一条天网地网纵横交织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2009年,该区先后荣获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成为北京市唯一同时获得三项殊荣的区县。
地网: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建区域共享平台
“今天,回过头去看学区化管理的成效,可以肯定地说,以5个学区为‘圈’的教育区域已实现了基本均衡。” 5月19日,记者随“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县行”采访团走进东城时,该区教委主任冯洪荣明确表示。
2003年底,北京东城区教委深入调研后,打响了“圈地”运动的开始,提出在全区尝试让优质教育资源融合起来、变学校资源为学区资源的办法,即“学区化管理”,努力实现硬件资源、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
从最初的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式硬件资源共享,到今天的教师跨校流动、学校联盟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深度共享,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目前,该区各学区内操场、礼堂、运动馆、实验室等设施设备资源在满足本校使用的前提下已实现了学区内的全面开放、交互使用;该区教师定期定量进行校际流动、学生享受异校而同堂的课程资源、教师享受网上听骨干教师课学习资源,等等,今天的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模式,早已冲破了办学资源为一校所有的理念,使校长、教师树立起每个学校都有优质资源的大资源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享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并被认为是对教育资源公共属性的还原和回归。
“学区化管理自2005年底启动以来至2009年12月底,433项设施设备在学区内实现了交互使用,179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在510个学区学科教研组中带动青年教师共同成长,44名骨干教师实现了校际间的交流,将近10万人次共享了302项校本课程和790节远程课程……”从冯洪荣介绍的一个个鲜活的数据中,我们欣然看到,东城区的学区化管理已经从图纸上的5个圈,变成了90余个教育单位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
与学区化管理几乎同时启动的,是该区独创的“蓝天工程”。2005年6月,东城区正式启动此项工程。工程设计以“五个一”为核心即:一个同学喜欢的活动网站,一个同学熟悉和热爱的课外活动服务中心,一本课外活动指南手册,一张课外活动IC卡,一种参与活动“只奖不罚”的积分奖励的具体原则办法。
这“五个一”的投入成本不高,却一下子盘活了该区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进社会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学。“目前我区已拥有了560余家资源单位、300个重点活动场所、100个课程资源基地。”冯洪荣说起蓝天工程,如数家珍。
“下学期,我们东城各校的干部、教师跨校交流人数将扩大至100人。”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教育扎实根基,促进师资均衡,该区还通过创办“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实施“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启动干部教师全职跨校交流等,促进师资均衡。
记者发现,校际硬件软件资源共享、教育内外资源共享,已在东城织成强大的“地网”式共享平台,成为东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天网:“e”网通搭建教育均衡发展空间载体
5月4日,北京东城的高三学生通过该区的“学习e网通”,在东直门中学和自己所在的学校上了一堂高考志愿填报辅导课。本次课程以详尽的辅导内容、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让网络远端的学生和现场的东直门中学高三学生都能受益,学生们“足不出户”“足不出校”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是该区利用 “学习e网通”帮助参加北京首轮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三学生应对新高考提供的系列“服务套餐”之一。
“我们不仅要力争实现地面上的均衡,将来还要实现空间上的均衡!”冯洪荣对东城正在打造的“学习e网通”充满信心。
2009年6月2日,在东城区召开的2009年度学区及学校联盟工作论坛会上,一个叫“学习e网通”的新型学习平台概念,点燃了该区教师自主学习的梦想。通过这个平台其中一条通道东城教育网,一个叫“东城区教师选课系统”的栏目已面向全区教师开放。这里上传了各校骨干教师的课程安排。“全区教师都可以通过这一通道浏览骨干教师的授课安排,并可以电话预约选择听课。”该区教委中教科科长刘羽告诉记者,“这是‘学习e网通’的初步尝试。”
据介绍,“学习e网通”是将各类东城教育资源系统进行整合,将该区已经建成的东城教育网、东城教师研修网、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网、东城数字德育网、东城市民学习网五个信息平台合一,搭建一个既满足全市教育需求,又极具东城特色,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管理者都可以参与管理的教育学习平台!
建设东城区数字校园群,为每个学校提供现代化发展机会;建设远程优质课程超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享有优质资源的机会;建设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为每个教师搭建学习、成长、创新、发展的平台;建设多元家校沟通网络,为家长开辟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空间……“地上不够用往天上走,以天上促进地上,实现天地融通。”冯洪荣告诉记者,这是东城巨资编织“学习e网通”学习平台的未来使命。
天地融通:9大资源高地10条优质资源带共谋均衡发展
“今后,我们将在东城建成9大课程资源高地和10个左右彩色的优质资源带。”冯洪荣描绘东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景时形象面生动。
据介绍,2010年东城将全部建设完成9大课程资源高地,这九大高地包括北京二中物理试验室、景山学校化学实验室、166中生物试验室、二中分校史地生实验室、宏志中学心理试验室、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回民小学“民族苑”、府学胡同小学“国学社”、帽儿胡同小学“科技园”。
“我们将发挥课程高地所在学校优秀学课教师、特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为全区学科教师培训和特长学生培养服务,成为教、研、训一体的特色教师、特长学生的孵化基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冯洪荣强调。
全区生物老师备课时,可以在166中生物试验室进行;全区参加高水平生物比赛的学生也可以到这个试验室进行生物实验……据了解,这样的课程高地既能满足每所学校的教学需求,又能满足高水平老师和学生的进修,是软硬件建设的综合体。
“实现多低步一高步,实现串联式一体化管理,发展多条各具特色的教育优质资源带。”冯洪荣表达了东城以9大资源高地10条优质资源带的天网地网谋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信心和决定。
主任专访
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灵魂
访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冯洪荣
“均衡发展不是每所学校都一样,而是都不一样。我们所追求的是‘校校都好,校校都不同’,从而使每所学校都精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灵魂!”5月18日,记者在“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县”第三站北京东城区采访时,该区教委主任冯洪荣坚定地给本区在创新机制、提升内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探寻的方向如此定位。
记者:据我了解,北京市教委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工程推进的五项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请问东城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冯洪荣:我认为,均衡发展不是每所学校都一样,而是都不一样。对于东城,我们所追求的是‘校校都好,校校都不同’,从而使每所学校都精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灵魂!
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方面,我们树立了“以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发展”的理念,以评选东城区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校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引领各校思考、挖掘学校已有的文化内涵,提炼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确定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的师生共同核心价值追求和发展愿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以科研为先导,开发、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推动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在“初中建设工程”方面,我们通过深化课改、管理创新,以科研促进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近年来,东城各初中校及时将教育发展阶段性新情况、新问题,以课题的形式提出,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二中分校的“发展力培养系统”涵盖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五中分校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成果及其应用”在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校本特色。
记者:目前东城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冯洪荣:目前,我们的小学已评选出8所东城区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25所东城区实施素质教育特色校,占小学总数的76.7%,学生享有优质资源比例增至92.2%。实施素质教育窗口校、特色建设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各校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使不同办学条件的学校有了一个共同发展的空间,从而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了小学优质教育的规模,满足了人民群众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而伴随着初中建设工程的实施与推进, 东城有许多初中校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的受益学校:五中分校在场地小学生多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让小场地发挥大作为”体育教育创新之路;24中学近年来狠抓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始终处于同类校领先地位;国子监中学国子监中学只是一所普通初中校,生源基础差是这个学校长期面对的艰难现实,但学校却喊出了“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不选择学生的学校”的口号……
记者:下一步东城在学校特色建设上有何打算?
冯洪荣: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我们将继续按照《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深入实施学校改造工程,深化学区化管理和学校联盟,建设“学习e网通”信息平台,实现“五网合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深度共享。同时,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打造更所优秀的学校教育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