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化税为薪”看起来很美


    

“化税为薪”看起来很美
给企业减税未必就给工人增薪
  王军荣    (教师) 

5月份,全国人大财经委就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进行了密集调研。调研结论之一是建议减轻竞争性行业企业税负,腾出空间给员工增加工资。(6月2日 《第一财经日报》)

企业税负重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充分竞争的行业,而劳动者的工资低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全国总工会日前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劳动者工资低与企业的利润低,税负重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反过来,给企业减税,是不是就一定转化为劳动者的薪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各地都规定了最低工资,而最低工资往往就是职工的最高工资,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背景下,职工想要提高工资,是很困难的。即便是在富士康,明知道工作环境不好,明知道出现太多的跳楼事件,然而,想去富士康工作的人却依然很多。

一边是《工资条例》难产,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一边是职工在薪水上的博弈虚弱,且工会在企中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如此背景下,“化税为薪”就变得看上去很美。更为重要的是,“化税为薪”缺乏操作性。究竟要减多少税?究竟是哪些企业能够减税?减了税之后,职工的薪水如何增加?这些很实际的问题却变成了很虚无的东西,让人摸不着边际。

企业的税负重,应该减税,应该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需要的。然而 ,如何减?哪些企业能够被减,需要有硬性规定。至于职工的薪水增加。首先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保证职工在薪水的提高上有一个重要的“靠山”,同时,增加职工的话语权,增强工会的力量,提高职工在薪水的博弈力量。唯其如此,企业才不会无视职工的权益,才不会职工一提增加薪水,就出现“带头者”被解雇的困局。

完全可以想象的结果可能是,企业的税收被减了,减得光明正大,然而,却没有变成职工的薪水,反而进入企业老板的腰包。

不解决监督,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化税为薪”只能是看起来很美。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0-06-02/0128203906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