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问题不是伪命题,而是被歪曲了的命题
首先,蚁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蚁族是现实存在的,他们有的处于社会的底层,有的处于事业的初创阶段,有的则还在找工作的路上艰辛的奔波。他们的存在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是一个“高智商群体”与“弱势就业”的现实矛盾冲突的反应,是政府、企业、高校、毕业生四者博弈的结果,是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和人才流动机制不畅的结果,而且是目前的的确确存在的社会问题,就如同当年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问题一样,绝对不是伪命题,更不是“一个伪学术概念的传播狂欢”。
其次,蚁族问题是被歪曲了的命题。“蚁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全国符合“蚁族”标准的到底有多少人?蚁族自己不知道,新闻媒体不知道,学者自己也混淆不清楚。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走访了上百个“蚁族”,发现他们的对“蚁族”的第一感觉就是:勤勤恳恳、忙忙碌碌、默默无闻。其他的人如社区管理者、房东、媒体记者等根本不清楚什么是蚁族。即使用学者廉思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三个词是很难定义清楚的,比如,有的学生,毕业了以后就在学校附近居住,消极找工作而积极准备考研,这类人不应当属于蚁族。再比如,武汉的蚁族收入大多数低于1500元,但是这其中有20%的是工作时间低于半年的,这些人有许多是出于试用期的,众所周知,试用期的工资相对低一些是正常的,此时是不能完全算作蚁族的。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聚居”,怎么才算是聚居呢?如果一个高校毕业生收入低于1500,但是他所住的区域并不集中,这样也不能算作蚁族。因为他不满足“聚居”。目前,绝大多数人一提蚁族,包括学生自己,首先想到的标准是高校毕业生和低收入两个特征,而忽视了“聚居”的特点。本人在调研完武汉“蚁族”之后,匆匆赶赴湖北二线城市襄樊了解“蚁族”情况,其结果之一就是襄樊没蚁族,因为襄樊的高校低收入毕业生不能满足“聚居”的条件。樊城区定中门水星台社区位于一个相对繁华的地区,被认为是襄樊蚁族最集中的地方,可是我们调查后发现,拥有5000多人的社区里,是高校毕业生的不超过40人。因此笔者认为,蚁族概念需要细化,以正视听。笔者分类如下:
(1)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严格蚁族定义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特征:大学毕业生(大专以上学历者);低收入(非自愿失业者、低收入者。不包括考研者、实习期毕业生等);聚居(大学生低收入者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居住,达到一定规模)
(2)准蚁族:(即将毕业的)居住在聚居区的在校大学生。不符合蚁族第一个特征。
(3)泛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但不聚居者。不符合蚁族第三个特征。
(4)类蚁族:大专以下学历毕业生;考研者;农民工、下岗职工等。
在进行了上述的分类筛选以后,笔者将以前媒体认为的“10万江蚁”剔除掉一半左右,基本估计在为3-6万人。
最后,“穷二代”是伪命题,但不等于蚁族问题是伪命题。近来湖北官方出台的蚁族报告被长江日报以醒目的标题指出:八成蚁族是“穷二代”。并以“可以肯定的是,81.8%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般”来佐证。这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本人作为问卷的设计者,其原题如下:6、你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如何?
A.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B.城市,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C.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D.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E.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F.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我们只是把家庭情况分为较好、一般、较差三个档次,那就意味着这里的“一般”有“中等”的含义。至少和“穷二代”没有直接关系。而且我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蚁族的形成原因到底和‘穷二代’有多大关联度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并无八成是“穷二代”之说。
目前,对“蚁族”这一社会现象,媒体缺乏基本的社会学分析。他们根据毕业生的毕业人数来推断蚁族的总数,根据一两个访问就可以“大胆预言”,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舆论误导。在我们调研组2010年3月6日上午在鲁巷广场参加的“江蚁”爱心献血活动中,媒体说有270多名蚁族参加,而实际到场的只有80名左右,但真正符合蚁族条件的不够10人。这已经充分说明媒体已经严重混淆了“蚁族”和“准蚁族”、“泛蚁族”、“类蚁族”的区别,这种混淆的宣传必然会夸大江蚁的现实情况。
有人质疑说报告“疑似小报告”,是的,你是对的,你完全有理由这样想,但是我要告诉你,一是所谓调研范围过小;二是数据误差惊人;三是泄密之嫌;四是报告用词不准;五是发布时机不当,这都是完全的误解。“经过连续半个月的夜以继日的工作,这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终于完成,这是目前湖北省最翔实的关于蚁族的统计资料。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媒体公布研究成果,以澄清人们对“江蚁”的误解。或者以研究报告和书刊的形式加以出版,其现实意义很大。”部里采纳了这个意见,并申明准许在党报上发表,但是就成了现在这个“小报告”。这是蚁族之悲哀,读者之悲哀,评论者之悲哀——
在这个事件中,政府的的确确是哑巴吃黄连,做了好事却无法被完全表达出本意,大家想一想,年后初八就下了函,这说明政府很关心蚁族问题,要真正弄清楚蚁族的情况。之后的多家电视台的介入则是弥补这个新闻缺陷的一些被动之举,实属无奈。而对媒体来说,吸引人们的眼球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无可厚非。对于江蚁而言,看到了这样的报道以后,有些人居然得出了“这是政府说实话的一种表现”,或者完全表示认同“穷二代”。我这里想奉劝大家,在连蚁族都没有搞清楚之前,请不要再创造一个模棱两可的“穷二代”来加以佐证,这样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混淆视听,离正确的解决道路越走越远,因为我们已经连问题的实质都搞不清楚了。5月27日人民日报的时评题目是“应该关注‘蚁族’什么”。这明显是有含沙映射之意,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我们的报告不应当关注蚁族的“弱势”,而是应当关注蚁族的未来。但是我在这里要申辩一下,我们的报告是完整的,是问题分析和政策导向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这点起码的思路还是有的。可惜的是,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台,在采访我的时候都认为我把蚁族的定义解释一下是“浪费时间”。而解释我们的政策主张更是“浪费眼球”,“没有价值”。
历时二十天多天的调研结束了,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经历着,感动着,思索着。我们只希望把湖北省的蚁族情况真实展现给社会,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蚁族”是一种客观现象,没必要被过度渲染。年轻人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经历各种艰难和辛酸,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媒体的正确报道不仅是媒体的职责,也是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让蚁族尊严的生活的重要保证。
一些媒体将“江蚁”定义为:“生活之下,生存之上”的群体。这与我们的调研结果是不相符的,从调研分析中我认为可以把江蚁定义为:“生活之上,发展之下”更为合适。
江蚁不论是从自身的认识还是实际的生活情况来看,他们并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知识,有希望。他们或许现在是弱势,但作为一个过渡又何尝不可?如果在城市化变革中,“蚁族”现象只是短时间的、局部的,就不值得大惊小怪(连续2年武汉的毕业生毕业人数在绝对减少)。
一个人,要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部纷繁复杂的世界,这需要理性,冷酷的理性,媒体如此,评论者亦如此,切勿以讹传讹。另一个就是自己的内心,无愧的良心。“举头望明月,低头擦皮鞋”。我们不仅需要仰望星空,同时需要低下头,弯下腰拭去鞋上的灰尘,因为只有鞋擦干净了,路才能走的正走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