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美股)6月22日,美国市场又传出一家中国上市公司被纽交所警告退市的消息,古杉(GU)宣布,该公司于5月27日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警告,其美国存托股票不符合在交易所继续上市的一项标准。具体来说,该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盘价,已经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相关文章:古杉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 受退市警告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此前已有多家中国上市公司被交易所警告退市,6月11日富维薄膜曾收到纳斯达克标准补正通知,表示该公司已不符合纳斯达克5450(b)(1)项上市规定,该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市值必须维持在最低标准("MVPHS")500万美元及以上。如果在180天的宽限期内该公司无法达到要求,该公司将会收到一份普通股将被退市的通知。相关文章:富维薄膜已不符合纳斯达克条件 可能被退市
2010年1月8日智远天下(CHIO)曾宣布,收到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违规通知,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在30个工作日内低于1美元,已经不符合继续上市的要求(Rule 5550(a)(2))。相关文章:股价低于1美元,智远天下被警告退市
这几家公司的股票都有几个典型特点,一是成家清淡,富维薄膜(ffhl)三月平均日成交量只有7963股,古杉集团(gu)为 396149股,智远天下(chio)为512735,有时候这些股票一天只有几千甚至只有几百股的成交量,这种交投程度可谓凄惨到令人发指;二是股票成交价格非常低,并且长期低迷,均在1美金以下下,富维薄膜昨日收报0.98美金,古杉集团收报0.92美金,智远天下昨日收报0.35美金。
经常在A股市混的投资者可能会对此感到纳闷,但是其实在美国资本市场,被警告退市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美国资本市场上市门槛并没有那么高,但是上市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且如果不满足交易所的规定,会被勒令退市,比如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标准包括:股权的分散程度、股权结构、经营业绩、资产规模和股利的分配情况等(详细可以参见http://bbs.imeigu.com/thread-3795-1-1.html)。前期两房退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股票交易无法满足纽交所的技术要求。
中国在美上市的公司大概有200多家,除了一些明星公司(像百度、网易、新浪之类),很多公司都存在成交清淡、股价过低的问题,据笔者粗略统计,仅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中国概念股3月平均日成交量在20万股以下的就有60家左右,在5万股以下的大概有20家,股价长期徘徊在2美金以下的公司也有20家。其实这些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牛逼的所有在美上市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混得比较惨,基本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市值很多都在1亿美金以下,股价低迷成交量小也无法使公司完成交易所的再融资条件,但是却要缴纳数额不小的上市费用和维护成本(比如会计费、律师费、审计费等等,详见http://bbs.imeigu.com/thread-3865-1-1.html),而且还时时面临由于达不到交易所规定条件而被勒令退市的风险。
这看起来很怂人的事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有其合理性。这些成交清淡、股价低迷的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普遍都是名气不大,市场竞争力不是非常强,很多都是你听都没有听过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国内是不太可能上市的,但是在美国只要你满足一定的条件,愿意支付上市成本,上市还是比较容易的,或者你跑到美国可以比较容易的买到一个上市公司的壳。为了融资这些企业跑到美国去上市,这本来是件好事,因为毕竟国内上市门槛太高,当年百度、携程、新东方在国外融资后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在美上市的这些明星公司的财富故事也进一步提高了国内不少中小企业赴美上市的热情,但是或许有不少公司上市后出现水土不服,这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存在某些误区。
首先是对股票流动性的认识。在国内上市的公司,基本上是不存在股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的,因为国内上市资源本来就少,股票基本“供不应求”,只要你能上市,一般都有人认你,都会有资金进来买你的股票,换言之,A股不缺买“货”的主。所以不少赴美上市的企业在上市之前或许从来没有考虑过上市以后公司股票交易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美国市场不一样,美国市场体制比较成熟,股票供应量大,美国市场从来不缺“货”,你想要到美国资本市场去卖东西必须是“好货”,否则可能就会没人买,没人买卖就没有成交,就导致股票成交清淡,股价低迷,因为没人认你的“货”,就只能烂在肚子里了(富维薄膜是典型到了极致,该公司目前市值仅1200万美金左右,但是却不满足纽交所公众持股不小于500万美金的规定,说明他持有自家股票至少700万美金,而且3月平均日成交量不到2000股,股价0.9美金,每天成交额还不到2000美金)。要知道,在美国,购买来自新兴国家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人冒这么大的风险当然会比较挑剔。而且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实行的是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分销给几家券商,有券商维持股票的流动性,如果市场不认可你家的股票,愿意做市的券商也很少,或者仅有做市能力较差的券商做市。
第二是对上市本身认识的误区。有些企业以为上市了就了不得了,能融资了,品牌力也提升了,但是却反而忽视自身的发展,或者没有很好的利用好IPO募集的资金,结果自己的竞争力没有跟上,企业没有很好的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市场,向来是用脚投票的地方,如果企业上市后自身发展没有跟上,是会被市场淘汰的。
第三点就是没有考虑上市的成本问题,如果上市以后融资还不足以支付上市成本,那么上市有什么意义呢?富维薄膜目前市值只有1200万美金,像市值更少的还有中视控股、武汉通用,市值只有300万美金左右。而以纽交所为例,上市申请费用是36800美金,进入年费是15万美金到25万美金,股份小于1000万股的公司每年必须交给交易所的年费是3.5万美金,而这仅仅是交给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每年还要缴纳会计费、审计费、律师费等等,而且如果股票成交量和股价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是没有办法融资的。
更通俗点,我们可以拿你到美国留学来打个比方,美国的资本市场和教育体制一样都是“宽进严出”的,如果你想赴美留学拿个博士学位,你或许可以比较容易的申请到一个学校,但是如果你想毕业,没那么容易,必须有点真材实料,否则你可能混了几年就会空手而归,所以你到了美国,必须要好好学习,提升自己,能力提上去了才能拿到学位;如果你以为自己到了美国上学就自以为是,整天游手好闲的,不好好利用美国优越的教育体系,那么你是会被OUT的。如果你表现好,成绩好,会有奖学金提供给你,到时候你学到了本领可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如果你啥都没有学到,考试可能不及格,到时候不但要花费一大笔留学费用,而且可能失去了好好提升自己的时机。
其实企业赴美上市和学生赴美留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你到了美国资本市场,或许他会给你提供很多丰厚的条件,但是前提是你必须优秀,只有你足够优秀,才能在市场上融资,只有你的业绩足够好,发展足够快,投资者才会给你好的估值。而融到资了,好好利用这些资金,企业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你不好好珍惜机会,那么你终将被遣散出这个市场。在美留学的有功臣名就的,也有碌碌无为的,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有星光闪耀的,也有经营惨淡的。
总的来说,笔者想说的是,已经赴美上市或者即将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不应该把上市作为一种终极目标,上市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上市后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股东创造利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美国股市里的常青树。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这样的体制恰好是对投资者利益最好的保护,因为资本市场真正做到了优胜劣汰。当然,也要提醒大家,在购买股票的时候也要转换思维,不要看到单价几十美分的股票就觉得很便宜,买10000股试试,可能一年你都出不了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