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第四章 (2)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抗日风云()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史迪威率兵反攻缅甸

                    中国远征军攻克松山  (2)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以史迪威为首的美军驻华顾问团,的确看到了共产党军队的潜力。在制定下一轮战略规划时,史迪威自然想到了联合共产党的力量。

    他提出了一项国共军队在北方采取联合军事行动的计划,主动出击日军,这样既可以打击长江以北的敌人,又可为集结云南的Y军反攻缅甸赢得准备时间。

    “听说你们最早提出了派观察员去延安的设想?”史迪威询问着谢伟思,这个新来的外交官只有33岁,年轻有为。

    “应该说那是周恩来的建议,我们不过是转达了这层意思。”谢伟思答道。

    “是啊,”戴维斯在一旁说,“如果一个外交官多年来都梦想遇上一个好机会,能接触到前所未闻的事物,如今果真遇上了,他会怎样呢?我们当然会觉得很有吸引力。遗憾的是,我们写的那些报告,不知有人读过没有?”

    “我读过了,”史迪威说,“华盛顿有许多人也读过了。姑且不论别人怎么想,我们首先要做个样子出来看。在我们的军事计划中,已将共产党军队纳入了联合作战的战斗序列内。”

    “将军,您这种想法,很可能会被扣上一顶红帽子。”谢伟思含笑说,“弄不好,华盛顿那边会有人说您通共。”

    “缅甸反攻就要发动,我管不了那么多。”史迪威说,“我的基本身份是宣誓维护美国利益的军官,我的出发点是有效地进行战争,我们现在必须同那些真正能打仗的人合作!”

    鉴于中国战区未能配合欧洲战场转入对日反攻,史迪威以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身份,在9月份先后四次向蒋介石提出书面报告,建议蒋介石解除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将包围陕甘边区的胡宗南的30万大军及共产党的军队,都调往前线打日本,并提出用美援军火武装八路军,组织一次国共军队的联合行动,在华北打击日寇。

    蒋介石看了史迪威的报告,心里骂道:“这个史迪威多么放肆!竟敢写信给他,公然提出要联合共产党去作战。难道不知道我与共产党势不两立,难道没有看见我有几百万军队,动一根小指头也比共产党强吗?这个史迪威一点都不认识自己在重庆的地位,说起话来就像是印第安人的一个酋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怒之下,蒋介石密令云南Y军的十五个师按兵不动,到10月上旬,仍然只有孙立人的第三十八师孤军深入缅北,向达罗沿塔隆河之线缓缓推进。

    蒋介石又密令出使在美国的宋子文,再向罗斯福总统提出撤换史迪威。重庆方面还给史迪威编织了一大堆罪名,说他相当粗暴,毫无修养,完全不适合在中国战区任职。

    宋子文接到蒋介石的密令,指令他重新开展“倒史”活动,务必将史迪威这个危险的家伙赶回老家。吸取第一次从正面进攻导致失败的教训,宋子文这一次采取侧面佯攻的策略,这就是以盟军对日军事行动将在远东进行,须调整中国与美、英军事关系的理由,对中国战区统帅部进行改组,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在不露山不露水的情况下,达到“即行撤换史迪威”的目的。

    宋子文设计的“改组中国战区方案”即为:中国战区增设副统帅一人,由美国军官担任;参谋长一人,改由中国军官担任;增设副参谋长一人,由美国军官担任。其下处长副处长,则由中美军长混合编成。在此基础上,中国方面应有代表参加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

    1943915日,宋子文将改组中国战区方案连同一份说帖,通过总统特别助理霍浦金斯,转呈罗斯福。罗斯福给了宋子文一个痛快的回答,请他与马歇尔一谈。而宋子文已从霍浦金斯那儿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马歇尔对史迪威的支持,已不如从前那样绝对;只要改组中国战区,撤换史迪威将不是一件难事。

    929日,宋子文在返国前向罗斯福辞行,重申史迪威必须拐弯抹角的强硬立场。罗斯福表示理解和同意,并派英国东南亚战区统帅蒙巴顿上将,及美国空军补给司令萨姆维尔将军,一起偕宋离美赴重庆,就改组中国战区统帅部的问题,听取蒋介石的意见。

    当时美军已在意大利登陆,罗斯福的注意力放在欧洲,他不愿听见远东又在吵架,因此下令马歇尔查处史迪威。

    幸好参谋总长马歇尔是史迪威的好朋友,每逢史迪威处境险恶,他就站出来为之辩解。他一向认为史迪威是美军中最能干的将领之一,后来晋升史迪威为三星上将,就是他施加影响的结果。

    在两年一度的军事报告中,马歇尔高度赞扬史迪威到艰苦战区工作的牺牲精神。他还当面告诉宋子文,美国军方不考虑更换中印缅战区的参谋长,不会撤换史迪威。

    史迪威还不知道自己已闯了大祸,他竟再次上书蒋介石,提出了改革国民党军队的八点计划。

    重庆西郊歌乐山,林园官邸,蒋介石时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

    当史迪威的座车驶抵林园一号楼前时,无人迎候,他顿时觉得这是人为的冷落。

    蒋介石的办公室虚掩着。史迪威整理了一下军装,方才推门而入。

    一盏孤灯照亮着房间,蒋介石坐在一张靠椅上,象惯常那样沉思着。看到史迪威进来,他到写字台后面,打开了卷宗。

    “你的反攻准备搞得怎样了?”蒋介石干巴巴地问道。

    “大部安排就绪,只等总司令一声令下了。”史迪威说,“总司令听不听进展报告?”

    “选重要的讲一讲。”

    史迪威简要地汇报他的打算:“反攻之日开始,中国驻印军和英军之一部,从印度往东打;云南Y军部队越过龙陵,从中国往西打。这两方面的部队若配合得当,很快可以歼灭缅北日军的第十八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

    “嗯,嗯。”蒋介石漫声应道。

    史迪威谈兴正浓,开始提到那个敏感的的话题。

    “在中国战区的北部,具体说在华北,中央军可以联合第十八集团军的力量,破坏平汉铁路交通。我得到情报表明,共产党的军队愿意合作。”

    “别跟我谈这档子事!”蒋介石猛地合上卷宗,一脸的不耐烦,“他们应该老老实实呆在陕北,不要到处乱跑,四处扩张地盘。我是这么想的,所有的政府官员也都是这么想的!”

    史迪威把双手合起来,听着蒋介石大动肝火。

    “恕我直言,史迪威将军,你们美国人不大了解中国的事。如果把军火拨给八路军,到头来他们会用之于反对政府,把事情搅得一团糟。”

    史迪威涨红了脸,他想不到蒋介石会这样冷言冷语的训斥他。

    蒋介石还在大发雷霆。等他唠叨了半天,史迪威才提起对国民党军改革的问题。

    “我的另一个打算,是在三至五年时间里,为中国训练六十到九十个整编师,装备及标准均与美军相同。”史迪威说,“这个庞大计划完成之日,中国将跻身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光提成为军事强国,蒋介石会举双手赞同。可是史迪威又说,军队改革要先于军训进行,“惟有把那些陈旧的废物清理掉,才能腾出地方来容纳新的东西。”

    蒋介石一听军队要改组,他的怒火重又燃起。

    史迪威一而再,再而三提出改革军队,这后面隐藏着什么动机呢?蒋介石心里想着。中国的历朝历代从来都不欢迎什么“改革”。商鞅变法吗?结果如何呢,以其遭受车裂而告终。王安石提倡新法吗?削职为民,抑郁而卒。戊戍变法的六君子吗?一律问斩于菜市口。强权就是铁腕,铁腕就是强权,谁拥有了军队,谁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外国人用不着跑来瞎操心。

    “史迪威将军,”蒋介石说话了,“有的时候,我觉得你喜欢找麻烦。”

    史迪威的喉咙一阵发干,憋了半天才说:“这是您的国家,总司令。我不过是向您提建议,您用不着挖苦人。”

    “你讨厌我,对不对?”蒋介石说。

    “并不见得。不过话说回来,我对您的确不够了解。”

    蒋介石摆摆手,似笑非笑地说:“算了,算了,我们拌起嘴来都不会愉快。我晓得,你是整个中国战区惟一敢于直言的人。已经很久没有人这么跟我说话的了。”

    稍停,蒋介石又说:“中国古代的圣贤,讲究‘无为而治’,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吗?”

    “要是没有这支军队撑腰,我和许多人从一天活到另一天恐怕都不容易。”蒋介石滔滔不绝地说。他想说服史迪威。

    “至于你嘛,史迪威将军,回去干好你权限内的事情就行了。以后你写报告,还要多多考察中国的现状,计划的可行性才大。这是我对你的建议。”

    听了这些,史迪威的情绪十分低落。他想:“我恐怕得走了,我在中国什么也干不了。”

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蒙巴顿、萨默维尔、赫尔利、宋氏姐妹纷纷出面,从中斡旋。

 

 

                   罗斯福曾下令除掉蒋介石

 

194311月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对中国战区的状况十分不满,他给史迪威下令:如果不能与蒋介石合作,又无法排除他对我们的牵制,那就干脆把他干掉,然后再物色一个能够听从调遣的人取代蒋介石的位置。他限定史迪威3个月内干净、利索地除掉蒋介石。

史迪威回到昆明后,就和手下亲信准将多恩密议此事。他告诉多恩要不留痕迹地除掉蒋介石,并把罗斯福的这项指令称为“蓝鲸行动”,因为该行动事关重大,所以要万无一失。史迪威和多恩想了包括投毒在内的多种办法,但是直到1944年初,获悉蒋介石拟应邀访问印度的消息后,他们才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按照设定计划,“蓝鲸行动”将先由美军军官在专机上做手脚,当蒋介石的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时,飞机发动机突然会发生故障,机上所有人员不得不弃机跳伞,而且为保证计划万无一失,机舱内所有乘客的降落伞都将失效。

史迪威的计划很周全,但不料日本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豫湘桂战役。由于军情紧急,蒋介石临时决定取消访问印度,“蓝鲸行动”最终流产。

而史迪威从此对蒋介石更是轻视,为逼迫蒋介石,他按照罗斯福的意见,停止了对部分国民党军队的物资供应。

罗斯福对史迪威的支持,坚定了史迪威的信心,他不与蒋介石商量,就把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和美国的一支部队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夺回了重镇密支那。蒋介石也在美国的压力下派出远征军与这支突击队在缅甸会师,缅北作战取得了胜利,罗斯福对于史迪威更加赏识。蒋介石却以豫湘桂战役失败为由要求撤回中国远征军,史迪威对蒋介石釜底抽薪的行为十分生气,他要求罗斯福把指挥中国远征军的权力交给自己。

19447月,罗斯福采纳建议,直接致信蒋介石,决定晋升史迪威为上将,统率在缅甸等地的中美部队。蒋介石十分气愤,但考虑到美国的军事物资援助,他只得从命,不过一直采取拖延战术,迟迟不移交指挥权。罗斯福9月又发出一份“最后通牒”电报,要求蒋介石立刻移交指挥权。919日,在罗斯福私人代表赫尔利的见证下,史迪威得意地把这份电报交给蒋介石。当晚,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实余平生之最大耻辱也。”

受到史迪威的羞辱,蒋介石马上向赫尔利提出要求,决心请罗斯福调回史迪威,派别人代替。赫尔利与蒋介石的私交较好,同时认为中美合作还是大局,因此转而支持蒋介石,努力说服罗斯福调回史迪威。

 

 

                宋家姐弟在“倒史”中的矛盾

 

    1942年,宋子文发动的第一次“倒史”失败了,孔家不免感到幸灾乐祸;可是,不久传来宋子文第二次“倒史”即将成功的消息,孔家开始坐不住了。史迪威的失败就是宋子文的成功;而宋子文的成功,就是孔祥熙的失败,这是孔家不能再坐视下去的缘由。

    孔夫人宋霭龄,国内外舆论大都认为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甚至美国人也认为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神秘人物。蒋介石的美籍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就有过这样一段描写:“蒋夫人受孔夫人的影响甚巨,政治上蒋介石信任他的姨姐孔夫人甚于信任自己的妻子。他把对孔祥熙的信任推及孔夫人,对自己妻子能力的评价不如对孔夫人的评价高。”

    孔夫人的这次干预活动运用的完全是政客手腕。孔夫人的办法,不外是两步走:第一步,直接找史迪威谈话,目的是向史迪威施加压力,说服史迪威向蒋介石道歉,以便为蒋介石赢得一种自欺欺人的表面尊严;第二步,直接向蒋介石施加影响,说服蒋介石继续将史迪威留任,撤消赶走史迪威的决定。

    于是,从1943913日到28(即宋子文101日从美国启程回国前半个月),宋霭龄和宋美龄一起,先后在蒋官邸和孔公馆与史迪威进行了6次会晤。两姐妹向史迪威透露,有人在暗中策划撤换他,而蒋先生现在正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只要他去蒋介石那里,说几句表示道歉的话,事情就过去了。

    在一次次的说服动员下,这位美国陆军中将终于懂得了政治上以退为进的道理,同意接受两位夫人提出的条件。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对付他们的共同敌人宋子文。

    宋子文之所以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倒史”运动,其目的就是想要控制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和使用权。

    攻下了史迪威这个堡垒,接下来就是商量如何说服蒋介石,以接受史迪威的道歉。孔夫人安排蒋夫人先去吹“枕头风”,向蒋介石通报她们与史迪威会谈的结果,并力劝蒋介石保持冷静,接受史迪威的悔悟。不过,开始时,宋美龄在蒋介石那里碰了一个大钉子。蒋介石对宋氏姐妹竟敢背着他,私下与史迪威会晤,并达成了政治交易,大为震怒,大发了一通丘八脾气。但光火归光火,冷静下来后,蒋介石经过一番比较权衡,不得不承认两位夫人的建议,不失为一个就坡下驴的好主意。于是,蒋介石同意接受史迪威的道歉了。

    蒋介石想到,史迪威的背后是罗斯福,他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人物。与美国人闹僵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蒋介石很快感到没有必要冒这个险。而且在宋霭龄和宋美龄的开导下,蒋介石终于识破了宋子文的诡计,“倒史”的居心,只是为了重掌军贷援华物资大权。蒋介石最恨的就是别人自作聪明,而把他当傻瓜。蒋介石开始相信:“倒史”事件,是宋子文预设的一个阴谋。应该说,蒋介石的智商是很高的,但这位孔夫人的智商比他还要高。

    一场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1017日,史迪威向蒋介石“道歉”,声称他惟一的目的是为了中国好,如果他有错误,那并非有意。“如果”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前提,连自己有没有错误都没有弄清楚,这能叫什么检讨?因此,史迪威的道歉,根本就没有诚意。但是,有了史迪威这句话,蒋介石已经满足了。

    在孔夫人的导演下,蒋介石和史迪威握手言和,孔家成了撮合蒋、史关系的功臣,惟有宋子文成了牺牲品,一个真正的倒霉鬼。宋子文不需要再返回华盛顿了,也不需要到外交部上班了,有了史迪威的“亲密”合作,蒋介石已经不需要宋子文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宋子文从政治的峰层上摔了下来。1119日,蒋介石赴开罗出席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随侍人员一大堆,连前任外长王宠惠也被带在身边,却把为这次首脑会议准备了很长时间的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弃置一边,不闻不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