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与没落 只在转瞬间


文/牛金荣

初识陈思进,是因为911的报道,他从那座倒塌的大厦,活了下来。

因为同事的介绍,北京青年报理财时代创办后不久,他就成了我们的专栏作家,每周一次,专门负责报道解读华尔街。

见面,则是07年4月,北京青年报邀请了一批中国最有名的基金经理,上投摩根的吕俊,兴业趋势的王晓明,景顺长城的李学文,易方达的吴欣荣。。。赴美考察。

思进参与了我们在华尔街举办的两场活动。由于两场活动分别针对不同的人群体,一场在纽约分析师协会的午餐会,吸引了近两百名华尔街最著名的交易员和分析师,据协会的人说,午餐会从来没有去过那么多的分析师。在哈佛俱乐部举行的早餐会,则吸引了诸多的基金会和家族投资人。活动成功,与当时当中国股市的热度 有关。

美国之行,让我们初识华尔街的繁荣与骄傲,却也感受中美之间距离遥远。一位华尔街交易员担心,中国的新能源政策会不会吞掉全球的粮食。另一位家族基金的管理者,则在反复追问,为什么中国的港股和A股,同股却不同价。

其实双方的问题对本国人来说也许都很简单,这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专业的投资者,也需要翻译器,去读懂不同国度的文化、制度差异。

两场活动,思进都在静静地聆听。这位在中国长大,在美国学习就业,走入华尔街的金融从业者,很容易读懂两个国度人心的差异。

此后,他的专栏变得越发的丰富,从华尔街的各色人等、职场等级薪酬,到各类金融产品、交易系统,交易方式,再到街上的游戏规则,逸闻趣事等等,总是通俗易懂地将他身边这个金融帝国的外衣轻盈揭开。

回国后不久,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且愈演愈烈。他的专栏,见证了一个个金融大厦的崩溃,也细述了金融从业者的悲凉,也许因为他就身在其间的原因吧,他的有关华尔街在次贷危机的报道,应该是我见到过最生动,最细致的。比如关于法拍屋的报道,关于通用汽车工人失业的报道,关于华尔街人失业的报道。

身在华尔街的他,也在这一次金融大崩溃中,转战加拿大,于是我们专栏内容,也从华尔街延伸到了加拿大。

曾几何时,我们极度羡慕崇拜华尔街的一切,也就在一瞬间,就像911中的双子塔一样,成百上千的金融机构轰然倒塌。华尔街以这样的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在正准备打开金融壁垒的国人面前。繁华与没落只是转瞬之间。

但愿华尔街的超级金钱教给我们更多。

(牛金荣,北京青年报理财时代主编,北大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