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六十二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如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读过多遍以后,渐渐地对这一段话的含义初步有了一点了解:

   “道”是万物最玄奥的内在,善良之人将其视为珍宝,即使不善的人也要企望拥有它。取得它的庇护。美好的告白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规范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如此,天下人才拥其为贵。

老子对道做过多种释解,“道者,万物之奥。”又为一解。“道”是一种哲学[。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热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老子的“道”,此为一奥:道可庇护人们的错误,甚至罪过,它充满着宽恕的仁厚。在漫长的岁月后,一切曾经发生过的错误甚或是罪过,都会被时间将它洗得干干净净,时间可以把人们的丰功伟绩、赫赫威名以及深重罪孽、昭著恶行通通洗得模模糊糊难辨印迹。有些曾经被当时歌颂过的正大光明、千古功业不是会和当时唾骂过的万般黑暗、滔天罪恶,在时间的深入考证和辨析中,显出截然相反的色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惩罚略作一些减量。现代法律中的有效时限是对这一认识在一定范围中的运用。

对于不善之人,为善者千万不能丢弃他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们回到从善的道路上来。立地成佛,只要不善之人立即停止非善行为,马上放下作恶的双手,为善者都要给予他们改恶从善的机会。道的运转,既是不断地扬善,又是不断地化恶。从善者最伟大的作为就是化恶的作为,惩罚是化恶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化恶的最深功法当为宽恕中的引导。作恶者即使有无边魔法,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为善者要练就由宽恕编织起来的硕大无比的法网和感化网,把非善行为或作恶行为可能出现的一个筋斗翻到南天门的魔力,悉数网罩、消饵、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