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继篇。
我们能看见的生命,都是自生的——代代繁衍生息;
能看见的能量,都是相互转换的,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在无机的世界,也相互转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物质不灭。
繁衍和转换成为常态,每一物都有来源,都有归宿,有生死,根据这样的理解,人们形成了“时间”概念。在时间里,我们追溯万物的起源,预测未来,似乎要穷尽时间的尽头才甘心。时间是一个让人发疯的“象”,我们完全能理解时间的两端没有尽头,但我们的头脑非要搞清它的尽头才罢休。明知道没有却一定要找到,这是整个人类的疯狂。
我们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空间”,我们能理解空间无穷大也无穷小,但整个人类的科学都试图找到某个边界,登上月球之后目光又转移到火星……这些疯狂的投入难道只是为了 “了解”?
人类的头脑总是向“外”寻找,总想到达某个目的,人类整体仿佛被施了魔法,不断地在外面找,只有找得太累的少数人能醒悟,原来苦苦寻找的东西本来就在自己身上。戴着眼镜找眼镜,整个人类都在玩这个游戏。
只有当头脑中没有任何概念、没有词语、没有情境、没有画面、没有推理、没有回忆、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存在于无穷大又无穷小、无穷远古又无穷未来的“空”中,人们才回到“家”。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这是一个论断。
长久的原因是:天地没有生出它的“母亲”。因为没有出生,所以没有死亡。死亡是相对于出生的,从出生的那刻始,就开始面对死亡。老子一开篇就打断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当头棒喝,敲醒沉浸于逻辑的头脑。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是在阐释“自我”与“无我”的辩证关系。“身”即“自我”,“后其身”“外其身”即“无我”。只有达到无我境界,自我才有相同的高度。当自我即无我,无我即自我时,就是成道、成佛。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私”即“自我”,无私即“无我”。此句与上句同义。“因为无我,达成自我”。但别认为自我是目的,无我是途径。它们互为目的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