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士阶层,或早期“知识分子”的兴起,总的来说是在一个“破”的背景下开始的,是在一个“立”的过程中成长的,是在一个“动”的态势下蔓延开来的,是在一个“争”的环境里达到高峰的。
不妨再以公元前500年的孔子、公元前310年的孟子和公元前250年的荀子作为时间参照,来看思想上的“造山运动”和士阶层的横空出世,在时间上的关系。
■ “破”的背景
就是“礼坏乐崩”,宗室世袭制度土崩瓦解。诸侯做大做强,西周王室不断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失去话语权。阶级开始分化,社会等级动摇,进入了孔子所描述的“天下无道”的时代。
此时,士阶层的社会触角更为丰富,贵族身份的下沉和平民身份上升带来了队伍的壮大。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500年,士的队伍在壮大中集结成一支重要的力量,经历了170年的准备期之后,历史由此进入了“士时代”。
■“立”的过程
同样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下移,私学兴起,就新秩序的建立,从自然观、世界观到政治制度设计,从社会家庭伦理到人生观,各种思潮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逐渐掌握话语权的新生力量——士阶层,或者说早期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纵横捭阖的言说狂欢,于稷下学宫蔚为大观时最为兴盛,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文化景观。
它的时间跨度可以设定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10年。
■“动”的态势
显示这一时期士阶层主动积极、表现活跃的特点。
从游学的地域性流动,到弱化社会等级的结构性流动,再到进入政治权力和学术中心的渗透性流动,士阶层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舞台主角。
这一时间进程,贯穿思想“造山运动”的全过程,亦即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50年的250年间;并且还在持续。
■“争”的环境
围绕士阶层,各诸侯国之间和权贵之间,展开了人才争夺战。
竞争带来了君主礼贤下士的风尚和养士之风的盛行。因为有市场需求,士的队伍急剧壮大,难免鱼龙混杂。到战国中后期,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进入士的行列待价而沽,所以出现了“士无定主”的结果。
表现最显著的时间段,当以公元前361年作为起点,以秦孝公在继位伊始便发布“求贤令”为标志性事件,一大批士子竞相直到政治和军事生活的前台,开启了以他们为主角的耀眼夺目的辉煌时代——
公元前356年,入秦士子商鞅在秦国第一次主导变法;
同年,齐威王继位齐国君位,邹忌鼓琴自荐,被任命为相国;
公元前354——前353年,九死一生的残疾士子孙膑,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大败魏军;
桂陵大战之前,孙膑的对手兼同学的庞涓,早已以一士身份,出任魏国的大将军;
公元前351年,郑国人申不害被韩昭侯任用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第二次变法……
上面的时间表,不过短短五六年的时间,一叶知秋,从中或可感受到士的登场已成燎原之势。
这一进程的终点,可以设定在公元前237年,是岁,秦王嬴政下达了“逐客令”。
通过在时间上的粗略定位,可以感知士阶层独立与崛起的路径,也可以从他们和思想“造山运动”的呼应关系上,了解到这个阶层保有系统性“思想含量”的特质——正是由于这样的特质,他们在思想“造山运动”时期,成为最重要的力量,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也成为设计、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
春秋战国最为动荡的时期——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37年——应当以“士时代”的命名重新书写。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