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保罗说过:“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在此,保罗把爱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这个高度是人所不能达到的。也可以这样说,保罗所说的更切近于神圣的爱的性情,它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如果说真正的爱是存在的,那肯定就是这种爱,它只有靠一种信仰与信心才能获得。
托尔斯泰对这种爱是有深入的研究的,他的《复活》与《安娜·卡列尼娜》想要表达就正是这种爱情。这种爱常常不被人们所理解,因为它来自于神圣的信仰与品格,只有足够的信才会理解这种超凡脱俗的爱。这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情感,它不是世俗的,因此它就不为凡人所接受。《复活》是伟大的,但这种伟大却要有宗教背景的人才能理解与接受。同样,中国也有这样的作家,但他却似乎更难以获得这样广泛的认可。《施洗的河》、《玛卓的爱情》、《周渔的喊叫》、《愤怒》等都是这样的作品,它们对爱的理解与诠释是非常深刻的。
中国人其实并不了解爱的真实内涵,也不理解真正的爱来自何处,当他们习惯于把爱的范围缩小到爱情之上,又把爱情缩写为恋爱时,我们实际上已经丢失了真正的爱了。也正是从这意义上说,北村是中国极少数的对爱有着本质认识的作家。
中国人对爱的理解向来都是相当表面与肤浅的。当他们把恋爱当作爱情,把性的吸引当作真爱,把一见钟情当作最高境界时,我们对爱的感受实际上已经等同于肉体的欲望。
能够在爱中揭示人性深刻的内涵,在爱中展示时代与社会的思考,那这样的作家是有思想的。一个作家之所以能够超越爱情本身,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恋情与欲望的书写之上,我想其中一定有思想的含量。中国作家常常只是中国的作家,而不是世界的作家,其最重要的原因决不是别的,而就在于缺乏思想。
其实,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爱情,爱也常常出现在我们中间,只是因为我们都缺少一双敏锐的眼睛与一颗善感的心灵,我们才变得如此冷漠与麻木。我们缺少了发现生活的能力,我们无力深入生活的实质,我们更多地停滞在生活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激情,没有切肤之痛,一切都是浮浅的欲望与物质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无神圣可言的,因为心灵深处的爱不见了,头颅里的思想丧失了。
这也就是当前绝大多数小说的基本面貌,它们只求表达出一种表层的现实与生活,表达出世俗的需求与欲望,表达出一种心情与情绪,而恰恰没有深沉的思考与体悟。这样的小说大都是用“减法”写就的,它追求的是随意与散漫,而不是深刻与厚重,因此我们就看不到思想,看不到有力的表达。可以想象,这样的作家在面对自身的生活时也一定是浮浅的,无力的,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无力把握自己的生活,自然也就无法穿透别人的生活,他们只有流于世俗生活的通常表达,写出普遍而乏味的生活场景与故事。
这样的故事是难以抵达心灵的层面的,除了浅薄的意义追求外,我们找不到更多实质的内涵。它们不仅无法与我们构成真实的连结,而且也无法构成亲切的感动,因为他们的书写与爱是脱节的,他们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
爱是要付出的,是要灵魂参与的,是要有良心与责任的,这就是一种“加法”与“加重”的写作。有爱的写作是把灵魂投进去的,是一种燃烧自己的写作,想要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根本就没想过的东西,这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真切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又踏踏实实地去做,希望才会出现。尽管不是每一个有思想的作家都会成为大师,但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作家是决不会写出杰出而伟大的作品的。
我们渴望有爱的文学,因为我们长期处在无爱的光景之中。当我们又一次面临着爱的无力与贫困时,当我们又一次在生活面前丧失了感觉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深处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呼喊:活在爱里吧,爱才得生命,爱才有自由。
——摘自《无力的爱与无爱的文学》
我们为什么没有爱?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