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因主持了一项国家假日制度改革方案的研究,并提出拆散五一黄金周建议,有网民在百度贴吧设立了一个“蔡继明贴吧”进行恶语谩骂。蔡继明遂将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删除贴吧中侮辱的言论,关闭“蔡继明贴吧”,发表致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失费及维权费用共计210万余元。昨日上午,北京海淀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法院将择日宣判。(华西都市报6月11日)
也许蔡教授真的感到委屈,委屈的晚上睡不着在生闷气。自己一腔热忱的爱国,却好心当了驴肝肺,落个费力不讨好,图的啥?是呀,蔡教授图的啥?
只是,国家采纳了蔡教授等“学者理论”,把五一长假给取消了,继而给人们释放出一个信号,政策在“朝令夕改”。也许国家起初制定五一长假的政策,是考虑到国民的“休息权”,让公民在“法定”休息日内“体面休息”。突然,一群“书呆子”弄了一个提案,误导国家把假日给取消了,这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但是网民的不满,总要有一个发泄的地方吧。有网友在“百度贴吧”注册了一个帐号,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对蔡教授的这一提案“集中讨论”,有啥不可?既是讨论,当然就有不同意见,这个中也许有人会爆以粗口,但是做为虚拟世界的网络,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现如今百度却被蔡教授告上法庭,这对蔡教授来说,不但不能扒分,反而会引起人们对他爱国的热忱打了折扣。笔者在此不是为百度辩争,而觉得百度不应该成为被告或受到处罚,而且应该“奖励”,是他们给老百姓对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所代表自己提出提案和建议,有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场地。
遭遇网民谩骂,把百度给告上法庭,蔡教授一定觉得自己告的理直气壮,腰杆子很硬朗。但是做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学者和教授,就显得肚量太小了。完全忘记了一个课题组的主任,应该听取民意再下结论的这一最根本的常识。蔡教授不会不明白,自己的这一提案为啥遭众怒,甚至还有人发短信给他,让其“出门要小心”的原因。
在百度“蔡继明”吧,笔者注意到有一个“清心子30”的网友在给蔡教授鸣不平。他说:希望大家不要继续做不懂事的人,蔡继明教授只是一个提案者、倡导者,并不是决策者。如果他的提案是错误的,没道理,那么国家不会在多次论证下采纳了蔡的建议。如果大家在这里(百度贴吧)骂蔡继明,往小了说,是你们不懂事,不会思考,只会跟着旅行社和地方旅游局的那些人起哄。往大了说,你们明着是在骂蔡继明,其实是在挑衅国家政策。
“往大了说,你们明着是在骂蔡继明,其实是在挑衅国家政策。”清心子30的这句话笔者不爱听,怎么可以把网民的意见,给上纲上线了。如在“文革”期间,这些个网民是不是该被拉出游街示众,戴高帽子呀?有网友直言,他是蔡某某花钱雇佣的“五毛”,甚至有人直接怀疑是蔡教授本人在自圆其说。
据“清心子30”称,蔡继明的日程安排里没有“休假”二字,必要时甚至三顿不吃饭、24小时不睡觉。拿今年国庆节来说,清华大学一共放了9天假,9天时间他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在2007年“两会”上将假改方案,通过提案呈递全国政协后,其大致意图暴露在公众面前,一些人开始从网上向他发起攻击,称他“菜叫兽”。这个称谓确实不好听,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却代表了“清心子30”之外的一些另一些民意。
笔者注意到,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走进人民网考察,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前夕,再一次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采访,与网民在线交流。从而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把网民的心声,纳入执政团体身体力行的范畴之内。
当然,从“清心子30”的网路留言中,笔者不得不承认,蔡继明是一个敬业的读书人。比如现在他还蜗居一套总价约30万元的住房里,骑自行车上下班,蔡继明常说,“人活着,要有一种活法,”他手执筷子,不无疲惫地笑笑,“我是一个学者,我要有坚持的勇气。我不想改变我的做人准则和方式,能得多少就得多少,得不到也无所谓。”
在这里笔者要说是,不管蔡教授如何的敬业,如何的不吃不喝,不睡觉,甚至牺牲了自己所有的节假日搞学术研究,那只能理解为那是他个人的自由。但是,“宅男理论”却不能代表“民意”,也不是在办公室里靠思考想出来的。如果连网友们对自己的批评都不能接受,笔者想蔡教授做出的学问及他提出的一些提案,就值得探讨了。
国家每推出一项新政,都要不断的检验与磨合,但最忌讳的莫过于对这些新政的“朝令夕改”。笔者注意到,最近有一些社科院专家提出建议,再增加两天法定假日,进而再次形成五一长假。这证明过去的“五一长”假,在民众心里早已有了相当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这对以蔡教授为主的“废政”专家,早期提案的可行性提出挑战。
据京华时报分析,关于恢复五一长假所产生的假日经济效应、彰显百姓休息权利以及有利于文化内涵与文明进步的提升等等,有论者多有表述并形成共识,自不必赘述。这里想说的是,这几年的实践已然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尤需有关部门仔细考量尊重。
首先是民众选择法定假日休闲,远胜选择带薪休假。当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专家提出的一个替代办法是建立带薪休假制度,这样既能保障百姓休息权利,又能避免人们扎堆休闲、到处人满为患。然而,实践表明这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许多单位、部门的带薪休假制度形同虚设,职工不愿或不能休假,就在于这种制度对于职工个人而言,会变成一种“个性化诉求”,囿于工作任务繁重、老板脸色以及其他各种微妙的心理考量,许多人往往选择放弃。因而,在事实上反而使很多人享受不到假日休闲权利。而对假日进行国家法律保障,就能使全社会的工作任务安排与工作节奏变得有利于职工休假,又能使人们在这种法定的强力推动下欣然选择休假,而不用考量上述各种影响休假的因素。这正是法定假日能够有效保证人们休假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五一长假是春天出游的最佳时节,本不该缺失。一年之中,春游和秋游,乃是人们度假的两大最佳时令,在这样的季节休闲,对于国民的身心健康、怡情养性大有裨益。五一、十一长假对应的正是这两大时令。取消了五一长假,无异于切断了人们与大自然充分接触、陶冶情操的好机会。考虑到五一假期的短暂,许多人不得不取消充分休闲计划,选择城市近郊甚至就在附近公园散心了事。而随之产生的不能在春光旖旎中充分亲近大自然的缺憾与日俱增,普通民众借长假充分春游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再就是客观地审度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分布,不仅不太科学合理,也不太适应人们工作与休息的节奏、不太合乎人们的心理与身体需要。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假日的增设,在一年之中形成几个小黄金周,三天假虽优于大礼拜,但却把完整的长假打散了。使得春节长假过后直到十一,在大约8个月的时间里,只有小假而无长假。如此假日结构显然不科学,人们在高强度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之下,积累起的身心疲惫不能得到及时缓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保留已有的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假日的前提下,五一再增两天,会使全社会创造的总财富减少。而实际上,更多休息会带来更多创造。休息天数增加,不仅会通过假日经济创造更多财富,也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人们在休假中会蓄积起更多阅历与活力。(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