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调控需要把准着眼点


  住房是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所。房价牵动着百姓的神经,房市走向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科学调控房市至关重要。

  中国自实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房价节节上涨,国家自2003年以来,相继采取了调控措施,但是房价在调控之时稍作整理(给政策面子)之后就再度上涨,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中国房市终于呈现萧条景象,可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及时出台了支持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没有几个月,中国房市再现井喷行情,房价更是暴涨。总结中国政府调控房市,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支持房地产房价涨,调控房地产房价亦涨。

  政府调控房市,房价反而上涨的原因何在呢?说的好听点就是调控房市政策的着眼点不对,说的难听点就是政府调控房市也不忘与民争利。纵观政府多次调控房市政策,其着眼点主要在于降低有效需求,而不在提高有效供给上。调控政策的具体措施无非是紧缩土地供给,收紧银根,提高交易税等等,这些政策意在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调控房价。这种思路与想法是好的,但是不一定有效,原因是就在于,这些政策无一例外地增加了房屋建造成本、交易成本,从而推动房价上涨。根据民众“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当民众看到政府调控房市之后房价反而上涨,其心理预期发生了变化,再也按捺不住复杂的心情纷纷入市,抢购房屋,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房价暴涨。这种政策是典型的政府得利(增加收入),群众买单(调控政策带来的税负增加转嫁给了购买群众)。

  根据经济学原理,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当供给大于需求之时,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价格就会上涨。政府欲降低房屋有效需求,房价为何就不跌呢?问题出在房屋是刚性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小。对于刚性需求,如何降低价格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供给。可是,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是增加有效供给吗?非也,而是紧缩土地供应,也就是说减少房屋供给,这样能降低房价才是怪事。

  房市调控而房价不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市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中埂阻”现象——地方政府变相或选择性执行政策阻止房价下跌。房价上涨谁得利最大,当然是地方政府。首先地方政府可以取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取得基于高房价带来的高税收。因此,地方政府绝不希望房价下跌,当房价下跌时,他们会采取迂回战术阻止房价下跌,因言被“人肉搜索”进而“被打倒”的最牛房产局长周久耕就曾抛出“谁出于成本价售房就查谁”的言论。

  要想有效调控房市稳定房价,就必须把准调控房市的着眼点,即增加房屋有效供给,不与民争利

  一、增加房屋有效供给,改变开发商及民众的预期。主要是在保证耕地的基础之上,做好土地供给文章,一是做好存量土地的调查工作,摸清家底,二是盘活土地存量资产,三是做好土地置换工作。

  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破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魔咒。关于财政流行的歌谣是:“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蒸蒸日上,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级财政没爹没娘”,而事权却恰恰相反,所有的政策需要基层去落实,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极不匹配,致使地方严重地依靠土地财政,从而不惜铤而走险变相或抵抗中央有关房市调控政策。要想破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魔咒,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新划分财权与事权,使地方的财政与事权相匹配,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地方有钱行使事权。

  三、严格执法,打击“囤地”。执法不严是难以提高房屋有效供给的原因之一。要想盘活土地资源,提高房屋有效供给,就必须严格对照土地管理法,对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征收20%的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两年的,要收回土地使用权。对没有严格执法的土地部门要追究其领导的责任,直至追究其领导的渎职罪。

  四、行政调控,打击“炒房”。可以制定房产新政,规定一个家庭至多可以拥有3套房,对于家庭购买第三套房要实行审批制,杜绝一个家庭拥有3套以上的房产。要严格落实差别化的房贷政策,对于首次购房或改善型购房,仍然实行优惠利率,其余皆落实市场利率。

      总之,不论管理层采取何种措施调控房市,都不应从加重税负入手,也就是不应从与民争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