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是什么?如果开个餐馆,需要做菜的,跑堂的或管帐的,这三件事如果按不同的人做,就是三份职业了。如果不分工,混着做,就只有一个职业。如果后堂大 了,有洗菜的、炒菜的、洗碗的,跑堂的分成了迎宾、伺餐、大堂经理,管帐分出现金、总帐,则这个餐馆就有了8种职业。所以职业是被市场认可的专业化分工。
就业就是:让自己在社会上已经成立的职业分工中找一份,去从事它。一般来说,已经职业化的分工,它对应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相关技能要求等也大致形成。 就业前要分析的,包括三个方面:该项职业的要求,该职业的前景,自己选择该职业的优势。
既然职业是变化的,我们就还可能有个选择。就是发现一个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的分工,就是创造出一个职业。这就是创业。
菜市场有很多卖鸡户,后来就出来一位专门的宰鸡者。大家从不同的地方买好鸡,就到他这里,交一块钱,很快地宰鸡、脱毛、剖肚。而宰鱼的为什么不能专业化? 卖毛豆瓣的有时候剥出些豆米而卖,为什么没有专门剥豆米的?说明分工的成立有不少条件。这已是较深入的经济学内容了。我们看到了少数网络游戏的高手,靠卖 币值就能很好的营生。而专业的“排队者”、广场秀的“托儿”,都变成了一些人的“职业”选择。新选择可能为自己带来机会,当然也伴随了很多的风险。
创业有三个层次:创造一种新职业、创造一种新模式、创造一种新业态。大学生创业太难了。据说2005年南京市的登记创业的大学生只有50多个人,不奇怪。 因为即使是多年从业经验者,创业也困难重重。因而大学生毕业的基本选择是:就业,从目前的市场职业中选择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专业。专业是什么?如果说职业是关于社会实践的分工,专业则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一般的综合性高校,二十几个学院或研究所,专业一、二百个, 或更多一点。算很细了,但市场上的职业有多少?几百年前,就有了360行的说法。现在呢,数万个。想一想,大学里是一百多个专业,社会上是几万个职业。这 起码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个专业对应了许多个职业。比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卫生”、“会计学”等。好象蛮具体的专业,其实真难说清学完是干什么的。 因此,第一个任务是:考虑所修的专业领域内自己的重点职业方向。比如你修物流专业,作为就业的准备,你要了解物流产业的职业状况:包括哪些业态?哪些盈利 模式?哪些岗位职能?然后从中发现自己的目标职业。
第二个问题:专业学课知识与职业实践必然存在差距。为什么?原因有四:首先,专业是概括性的一般抽象,有指导性乏操作性。其次,专业学课的变革或教材的修 订周期长,而市场实践日新月异。可以下这样的判断:学科的理论永远落后了市场实践起码两年。最后,研究专业学课的主体是专家教授,而职业实践的主体是各行 的从业者,工作目标、思维方法和面对的问题有显著的差异。最后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的高速变化和巨复杂性和中国高等教学学科建设的基础薄弱,这 一矛盾使得中国大学生解决专业和职业的问题时面对了更多的困难。
要确立的观点是:
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考虑就业而非创业。知道自己的专业不够,要聚集到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关注市场实践中才可能学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