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政策“不加码”
朱欣苑
随着各地相对温和的地方政策陆续出台,社会舆论开始认为调控政策在松动,甚至认为本轮调控或流产,给地方政府扣上“逆势而为”、为开发商披上新政“防弹衣”的帽子。新华社5月27日也发文《楼市总体仍陷“混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不可松懈》,《经济参考报》5月28号刊登文章《广州楼市“温和”新政出台,开发商大赞望全国学习》,等等。很显然, 部分媒体误读了政策“不加码”的含义与反应。
首先,政策“不加码”不代表政策松动。政策“不加码”并不表示现行政策温和或者政策会松动。现行的关于二套房政策和对外地户籍消费者购房的政策已是楼市调控史上最为严厉的政策,部分城市甚至直接限购,这对房地产行业的需求面已经造成很大的冲击,令成交量萎缩明显。即使政策不再加码,只要抑制需求的这类政策不取消,对楼市的冲击力度仍会很大。
其次,政策“不加码”不代表房价就会回涨。即使政策不加码,房价一样不会回涨。下半年的流动性必定小于上半年,发展商的资金压力会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市场规律下,量在价先,持续的量缩自然会引发房价下降,这点毋容质疑。而上市房企还有年度业绩的要求,届时,以价换量会更加普遍。
最后,有堵有疏的政策才不致于报复性反弹。只堵不疏的政策只会令未来的房价报复性上涨。而所谓的广州“温和”新政实则是在疏导上大下功夫,即翻倍增加土地供应,大大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这才是市场调节的正魂所在。政策调控本应是要熨平楼市的波动,减轻大起大落带来的伤害。在最为严厉的抑制需求政策基础上,地方新政加大住宅供应,才不致于未来出现房价报复性上涨的局面,这是有利于楼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政策并不是要一味地严打地产业、令房价大跌甚至行业崩盘才算好,须知过犹不及!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