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急匆匆出门,路过一个楼座。一位中年人在认真地摔泥巴。一堆两块砖头大小的泥巴在他手中被摔来摔去的。像是做什么玩意儿。
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
我微笑,他有些腼腆。
“我的‘娃娃’响不响?”我说了一句。
像是一句暗号,他一愣,随即笑了,会意地:“哈哈,不响喽,不响喽......”
心有灵犀,显然是同时代的人,要不怎么会这样默契?
那是一个玩具缺乏,但不缺乏童真,不缺乏童趣的年代。摔泥娃娃,打瓦,冰棍、抗拐,挤油,两块吃一块、扇烟牌、跳房,跳崂山......
可现在有什么?孩子们有我们那份丰富的童趣吗?
“不响喽,不响喽......”远远地走了,余音袅袅.....
【注】摔泥娃娃,是青岛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种儿童游戏。取粘土一抔,加水和之,似面团一般软硬,用手将泥团中部掏成碗状,碗底甚薄,或薄如蝉翼,有的还用唾液涂抹,使之光滑,然后用一手高举之,边口中念念有词,边巡视小伙伴,并发问:“我的娃娃响不响?”小伙伴有说响的,有说不响的。然后碗口向下猛掷,若闻到“砰”的一声巨响,则说响的一伙会雀跃欢呼,为得胜者,说不响者则败矣。有时也会摔不出响声,可能是泥碗碗底太厚,或碗的深度不够所致。不响的时候,也很扫兴。却也不妨,孩童们便将泥团重新糅合,再做泥碗,再摔,再欢呼......
我的“娃娃”响不响?(六一随笔)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