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与提高生活品质是矛盾的吗?
早有激进专家说:如果攒了100万,面对房价高企,不如先低成本地租房住,钱用于提高现在的生活质量,而不必把钱乖乖交给开发商。换句话说,买高价房与提高生活质量是绝对矛盾的。
此前,我对这个说法未及思考,没觉得它会有多大的影响。可是,昨天一位大学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女士既严肃又浪漫地和我说起这个“真理”,并进而演化为一种未来人生:不买房,攒钱周游世界,比花几百万去买一堆“不值钱”的钢筋混凝土强多了。我反问她:有一种居住之外的工作?有完全独立于居住之外的游览?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这些城市功能是完全隔离的、可以分拆的?
买房本来就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怎么被矫情的演化为买房必定降低了生活品质?源于高房价!因为高房价,思维都被搅乱了。可是,有些所谓专家就是拿这样不靠谱的说法当作推论的前提。
房价涨得过快,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疑难问题,想用妖魔化的舆论把这个现象规避掉,是不理智的。不是说不能动员社会舆论抵制高房价,而是说不要用义和拳抵制八国联军的方式来对付高房价现象。
真要解决高房价问题,首先应该更多诉诸于立法和行政,而不是八卦化、妖魔化、娱乐化。
在我家楼下入口大堂的电梯间广告,正在播一则:一个女孩辞去工作,背包走在欧洲的古建筑里。无形中应对了“不买房、行天下”的“我的生活可以和高房价无关”的理想。背包,意味着离开。其实,无须离开,也有办法。
我是60年代出生的,伴随我们的理想是规避意识形态的强暴,如今,这一强暴并未过时,高房价强暴又来临,我对80、90不由得产生了温柔的怜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如今,在国家层面治理高房价,甚至用上了很极端的手段,却觉得是不得要领的。正是这些不得要领的做法,使人疑心背后是不是有利益集团的阴谋。
治理高房价的最终办法,是放开地权。即使要保持耕地、保持地方的土地财政,也可放开土地(详情在此不表)。这是被专家们遮蔽了的真理。
除了土地放开,其他办法都是权宜之计,而土地放开,不但是长久之计,还是可以立杆见影的。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还可以提高房地产行业对各相关行业的主导作用。放开土地的同时,确实必须重视生态标准的执行,这样,即使房子建的乱一点,没有整齐划一供领导们巡视的主街和大道,城市和乡村,可以是生态宜人的,至少,是对身体无害的。
如今,许多专家把治理高房价问题往“小姐”、丈母娘、离婚率等等方面引,尤其是以卑劣的眼光定制“小姐”概念,是困在下水道里的义和拳思维。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