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难改变,勿制造“期指稳定市场”幻觉


       政策市暂难改变,不要制造“期指稳定市场”幻觉

    


    在推出股指期货之前,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说好话。甚至到了“千好万好不如股指期货好”的地步。但从股指期货推出至今,不仅其稳定市场的作用没有显现,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政策市”特征是股指期货市场投机氛围的基础。不仅我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变动相联系,而且,行业经济、证券市场本身都有很强的政策波动特征。4月中旬以来,房地产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对于证券市场上的银行股、地产类股影响巨大。这是因为,在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中,有59只地产银行股,所占权重高达37.70%。而90只融资融券标的股中有21只是金融股,整个板块的流通市值约占标的证券池的55%。

    可见,即使没有宏观政策的大变动,没有外围市场的影响,单就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要求而言,沪深300指数也必然具有政策市的特点:房地产热导致银行股走好,房地产冷导致银行股走弱,从而引导股市大盘出现相应的变动。而所谓的稳定市场,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谈稳定。

    为了使股指期货平稳推出,减少风险,尤其是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监管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先于3月31日推出融资融券,然后再于4月16日推出股指期货合约交易;同时,对机构介入这一市场做了大量安排,最近才出台券商、基金等入市的规则。

    不过,市场就是市场,不是主观上希望平稳就平稳,也不是主观上希望风险小风险就小的。从融资融券推出至股指期货上市的12个交易日里,上证指数在3100点上下徘徊。4月19日,也就是股指期货推出的第二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跌150点。此后,上证指数开始大跌小弹,整数位关口接连告破。5月7日,上证指数最低已到2665.81点。

    虽然中国股市有对政策高度敏感的特性,对上调准备金率、加息等感到压力,同时,外围市场也对A股造成干扰(比如巴西成为又一个跨入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的“金砖”国家,澳大利亚央行再次上调利率),导致主流机构由年初的一致“上涨”转变为“看淡”。

    股指期货的“本色功能”是套期保值,它的推出应当是体现价格发现和对冲风险。但事实是,由于参与资金性质和自然人为主的投资者构成所限,不仅没有起到应有和现货市场减震器的作用,反而更凸现了其投机的功能。管理层希望尽快让大机构资金参与进来,以体现套期保值功能,实现平衡减振。目前基金、券商、QFII投资股指期货也已经没有阻碍。但是,我认为,这仍然不能够根本扭转股指期货市场的投机氛围。
  
  我国股市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暴涨暴跌,这是与我国经济文化相关的。过去我们经常谈到市场结构问题,认为市场结构缺陷是导致暴涨暴跌的最重要原因。这是不全面的,文化因素也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无论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还是权证市场、创业板市场的爆炒,其实都是投机文化使然。我们可以通过机制上的改变适度遏制炒作,但同时,我们也要相信文化的力量不可能一下子逆转,而要循序渐进。所以,对于股指期货以及其他创新不可过分迷恋,还是把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搞得更夯实一些为好。 

·  股指期货倒计时,概念炒作要适度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