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人民不会忘记(之一)


    博主按:今年三月底,我应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之邀,代表援建城市之一的重庆,参加了《名家看四川·书写新家园》笔会,并于最近写成了这部报告文学。在“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特将此文分五次贴出,以告慰罹难同胞,并借此向为重建付出血汗的重庆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另,五月六日《重庆日报》副刊已用一个整版刊发了拙作前三章的缩写。)

    崇州人民不会忘记

                            ——重庆援建崇州纪略

                         (报告文学)

                                                                       许大立
  引言

       这真是一个灾难不断的世界。

  就在笔者伏案写作此文的时候,传来了青海玉树地震的消息。笔者刚刚去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做了一番灾区重建工作的采访与调查,我的目标是成都的崇州市,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方圆千余平方公里,山清水秀,鱼米之乡,66万人民生活富足而安乐,可是地震恶魔没有放过她。与其一山之隔的汶川大地震殃及崇州。尽管崇州不是重灾区,可是仍然有大批房屋倒塌,70000间住房受损,11000多户受灾,778人遇难,8700多人受伤,全市直接损失达110亿元。作为崇州的对口援建市,重庆投入了17个亿的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让崇州受灾乡镇面貌一新,抚平了灾民心底的伤痕,搀扶着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之路。笔者正在为灾民的新生活而庆幸,可是,在另一个地方——我的玉树,我的同胞却又在地动山摇中死去,大地破碎,城市毁灭,人民在苦难中等待救援......

  我没有心思继续我的写作,心里想的眼里看的都是2000公里外的玉树同胞,一直看到中央领导迅即飞往灾区,救援部队立马进入救灾现场,国内救援队伍、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赶往运往玉树救人救命,一场赈灾晚会募集资金达21亿多元超越汶川······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的心中热潮涌动。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历经磨难意志弥坚的中华民族,一场灾难、十场灾难也击不倒打不垮的中华民族。我知道,紧接着,另一场救灾重建将会在玉树开始,一个新玉树不久会像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之后的新景象一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还是言归正传,写我在崇州的所见所闻吧。
  

   薄熙来:亲赴灾区视察决策援建崇州

     憨厚耿直的重庆人一向有侠胆仗义、助人为乐的美名。“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有多少壮士烈女舍生忘死奔赴救灾一线在青史留名,又有多少黎民百姓慷慨解囊千金一掷为同胞解难?重庆人在这方面是从不落人后的。但是,重庆人包括笔者也没想到,中央援建四川5·12汶川地震灾区的名单中会有重庆。须知,重庆也是灾区,重庆的梁平县垮了几所学校,死了几个学生,毁了好多民房,笔者曾亲赴现场采访。何况,重庆还很落后,重庆还有1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有上百万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需要扶助。

     中央是怎样决策重庆援建崇州的,一直是重庆人、崇州人颇感兴趣的话题。

     坊间的说法是,是履新不久的薄熙来书记当机立断亲赴北京找到总理要求援建四川的。道理很简单:川渝曾为一家,同居天府之国,共饮长江之水,情同手足,兄弟有难,岂能一旁站着?更何况,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那三位直辖市老大哥都冲锋陷阵奋勇向前了,小兄弟能不上前助阵么?

  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说法,可能说得有几分对,也可能与事实完全不符,其实都无伤大雅。对于援建崇州,重庆老百姓是打心眼里支持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不知崇州的就里,更未去过崇州,但知道崇州就是小崇庆,和重庆音同而字不同,故而有一种油然的亲近感。对于薄熙来的决策,老百姓自然是拥护的,薄熙来形象清新,亲民爱民,有大志向大作为,早就为重庆人熟知了。

     在崇州,副市长、援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年福同样毫不掩饰对薄熙来的好感。他几乎是用一种谦卑的话语描述薄熙来。

     ——我们崇州很小,一个县级市,我也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可薄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啊,差距太大了!可是他全没架子,笑呵呵的,亲切得很。

  2008年6月19日,薄熙来一大早率重庆市副市长刘学普及相关部门领导赶赴崇州,实地考察崇州灾情,安排援建事项。看了众多灾害现场和灾民临时居住的板房后,他坚持要去崇州受灾最严重的、与汶川县接壤的鸡冠山一带实地踏勘。途中,余震不断,飞石滚落,道路阻断,出于安全考虑,张年福对薄熙来说:“薄书记,太危险了,不能再往前走了。路还远着呢,现在都已经12点20分了,该回去吃午饭了。”薄熙来笑着答道:“小心点就是。我们耽误了吃饭不要紧,要紧的是灾民。”一行人又沿着崎岖的道路往前走了半个小时,走到灾民集中居住地薤子坪,薄熙来屋里屋外跟灾民握手问候,了解灾情,说了好多暖心的话,而后才下山返回。吃完午饭已是下午2点20分了,薄熙来赓即召开现场工作会议,研究援建总体思路、方向、项目、时间等等,逐一安排落实,直至五时半结束,晚饭也未在崇州吃,就取道成都赶回重庆了。

     张年福至今对薄熙来的这段话记忆深刻:“巴山蜀水,手足情深。对口援建崇州市灾后重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的信任,任务艰巨而光荣,重庆会全力以赴帮助崇州度过难关。”

     由于工作关系,张年福和来过崇州的重庆市领导都有较为密切的接触,对他们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深有感触。他说,原重庆市长王鸿举2009年元月16日早上6:30带了一帮人从重庆出发,9:30到成都重庆银行,商谈组建崇州支行事宜;一小时后赶到崇州人民医院看望重庆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以及支教的重庆教师;然后参加医院奠基典礼;11:30开会研究第一批援建项目的推进情况;中午一点吃午饭,饭后继续开会;会后即去重庆援建崇州前方指挥部看望员工并座谈。第二天上午9时就到了“重庆路”开工典礼现场,会毕,立马去附近村里看望贫困户,然后直接上车返渝。午餐是在飞机上吃的盒饭。

     市委副书记张轩也曾专程赴崇州考察指导援建工作,去了好几处工地现场,看望慰问援建人员。

     张副市长接触最多的是刘学普副市长。刘学普是重庆方面援建崇州的具体负责人,前后去了崇州6次。刘市长每天早上8点准时上班,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2点,精力实在过人。2009年10月那次来崇州,一天竟跑了13个乡镇,视察了30多个项目,工作起来简直是不要命,给我们这些基层的干部做出了表率。

  不仅仅是市一级领导作风如此朴实亲民,重庆市的相关委办厅局领导同样把援建崇州当成自己分内的事,市发改委、市城乡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教委、市卫生局等单位领导来得更勤,有的每周都来,有的每月几次,有的常驻,甚至过年过节把家人带到援建工地,共度佳节。一句话,他们把援建崇州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当成了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在崇州市一条街道的不起眼小巷里,设有重庆援建崇州前方指挥部。首次接待我的是一位精干的中年女性,她叫杨云芬,副指挥长。她的原有身份是重庆驻川办副主任。她说,这几个月该她在崇州值班,过几天陈晓儒指挥长(驻川办主任)过来了,她就要回成都了。

     杨云芬说自薄熙来书记来过崇州,援建工作也就全面启动了。7月7日,重庆市成立由王鸿举任组长,黄奇帆、刘学普为副组长,各有关方面负责人为成员的对口支援崇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建设、资金、社会帮扶和驻崇州(又称前方指挥部)五个协调组。重庆援建资金则是遵照中央统一要求,按地震发生当年及后两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1%给付,约17亿元人民币。而援建方式则采取软硬件相结合,“交钥匙”和“交支票”相结合。所谓软硬件相结合,也就是将资金、物资支援与智力帮扶结合起来;而“交支票”即是给钱让崇州方面自己去建设去办事,比如众多的安置房村落、道路及相关设施等等,占总投入的30%;“交钥匙”即是相关项目建好之后完整地交给崇州使用,比如重庆路、崇州人民医院等,这部分约占总投入的70%。

  不管是“交支票”还是“交钥匙”,我市援建崇州办公室前方指挥部和崇州市援建办密切配合,都制定了相关的“紧箍咒”来监督执行这些大大小小工程的施工过程,不但完善了机构建设,有上述五大协调部门保证绝无闪失;也专门制定了十项规章制度以供相关单位、人员执行,不得逾规越界,纪检监督部门全程介入;还对我市九个主城区对口崇州九个乡镇的帮扶项目进行统一管理,资金交财政统一安排,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和人耗时耗,为各主城区所称许。

  杨云芬一再说,后方指挥部很重要、很重要,如果没有后方的决策和运筹,前方是没有能力指挥这么一场大战役的;而市委市府就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部。这场远离重庆本土的大战,体现的是“西部帮西部,灾区帮灾区,川渝本一家”的精神,至笔者采访之时止,总投资176055.19万元、全部111个项目均已顺利进行或施工,其中97个自主项目完工或接近完工;重庆方面援建的“交钥匙”工程——重庆路和人民医院将在今年5月底基本完工,9月30日交付崇州正式使用。

     因为我要赶回重庆参加在渝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年会,在基本走完采访线路之后,2010年3月26日下午,约见了重庆驻川办主任陈晓儒。采访之后,他在援建办前方指挥部简陋的食堂里“宴请”我和崇州青年作家杨虎,一边吃着从街上买来的崇州土菜,喝着崇州土酒,说着家乡话,边吃边聊,兴致盎然。作为前线指挥部的兼任一把手,陈晓儒指挥长一再强调说,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众多援建项目里的一部分,但是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保证援建工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尤其是“交钥匙”的项目,要保证8级大震不倒,50年不出问题,50年不落后于人。

  他说,援建崇州的重庆人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的拼命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已经在崇州城乡广为传播,重庆人在崇州人的心中,是丰碑,是楷模,是好汉!我们支援崇州人民是无私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但是隐形的回报是丰厚的,就拿人民医院来说吧,它不仅仅是崇州市的地标性、象征性建筑,也是重庆人无私、仁爱、大度、慷慨美德的纪念碑。它展现重庆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也展现着我们人性中最美的一部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