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旧改造”垄断从内定说起


  近期,广州“三旧”改造的新闻铺天盖地,但是广州“三旧”改造为什么总是被人认为政府目的不是解决低收入群的住房保障问题,而是政府希望通过“三旧”改造增加土地供应,目的是把“三旧”改造土地卖出,增加财政收入。另外,“三旧”改造是仅仅增加土地还是遏制房价上涨还是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同时,“三旧”改造会不会推涨房价上涨,因为一是土地和房源不会一次集中推出市场。二是,“三旧”改造的市政配套投入大,而开发商拿地的成本虽不大,但是,政府要求开发商建市政配套,因此,这部分成本是否会转到购房者身上。
 
  三是“三旧”改造为什么总是被以招什么企业和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及担心产生烂尾楼,而进行内部定向的推地,甚至允许开发商拿地之后再做规划调整,其实一切的问题都必须回到“三旧改造”垄断从内定说起。可以这样说,“三旧”改造如此的匆匆忙忙,被业内说政府不谨慎和太着急及太功利,主要是和中央政策有关系。这次“三旧”改造政策,是国家“独家”赋予广东的一项全新的政策,也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政策,其中涉及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等政策只适用到2012年底。目前,全省各城市都在积极推进,佛山等地更是走在了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三旧”改造无疑也是广东各城市间的一场大PK,其相关政策和工作哪个地方把握得好,哪个地方就能抢得先机、占得主动,率先得益;谁把握不好,谁就会错失良机,后悔莫及。推进“三旧”改造工作,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三旧”改造,可以激活土地的再次利用,进一步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2009年10月12日《广州日报》A3版披露,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广州市旧厂房改造土地处置实施意见》。自从广东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出台并全面启动后,佛山、东莞等地区已经纷纷行动,广州市政府通过这一文件后,广州“三旧”改造的大戏也将拉开帷幕。如果三旧改造别一下动全身,操之过急,如果10年内要把广州138条城中村都改造完,那么10年后的广州市长到哪里找地?三旧改造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城市功能。

  房地产开发商们如此热衷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再次引起市场热议。不论是否有房地产开发商的参与,“三旧”改造工程都将给广州房地产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不过,由巨头们参与的“三旧”改造工程,能否增加广州楼市供应量?又会否令中心城区的楼价再上一个台阶呢?

  2010年1月份,广州市就发布《广州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用10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广州市旧城区、旧工厂、旧村的“三旧”改造,在未来3-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位于城市重点功能区的52个城中村的重建改造工作。根据初步测算,旧城拟拆除建筑1050万平方米,涉及整体拆除重建地块的用地约5.53平方公里。2007年9月份上述天河猎德村地块的顺利成交,便成为地产商参与城中村改造的首个突破口。随着保利夺得琶洲村改造项目、新鸿基合资改造林和村项目等,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渐渐步入正轨。

  2007年,富力和合景泰富联手以46亿元拿下占地超过11万平方米的猎德村城中村改造地块后。如此大拆大建,意味着将大大增加楼市的供应量。据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初步统计,未来10年时间,“三旧”改造将盘活低效用地达74平方公里,仅未来5年就可以腾出28平方公里低效用地,这将超过广州十年的住宅土地供应量。

  尤其对于广州楼价预期是目前最受关终的。有人认为,改造会令楼价继续走高。供求关系历来被作为评判市场的标准,但由于改造周期长,想要有个准确的预期判断恐怕还比较困难。此次更新改造,涉及拆迁人口60万人,释放的土地也将有数十平方公里,如此的巨量供应有望助力维持楼价的平稳。三旧改造将使市场的供应大大增加,因为市民需求同时被激活,供求趋向平衡,不会对价格造成抑制。无论是‘70/90政策’还是‘三旧’改造,均无法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廉价普通商品房,短期无助于抑制房价上涨。由于改造周期长,这部分供应不会集中释放,不会对楼价产生冲击影响。从长远看,中心城区房价还会稳步上升。

  开发商们对“三旧”改造的看法也比较统一。老城区的房子买少见少,随着旧城环境的不断美化,在市场需求不减的情况下,老城区的楼价肯定还要上升,从长远看,旧城改造投入巨资以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形象等都随之提升,加上拆迁改造成本也高,未来房价走势一定是上升的。广州中心区的现状是: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公共空间不足,配套不够。如盲目扩大住宅供应量,城市未来生活质量状况堪忧。

  2010年2月24日,广州“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3月24日-12月广州“三旧”改造的任务就是要改造9条城中村,该9条城中村包括位于天河区的猎德村、冼村、林和村、小新塘村,位于白云区的棠下村、三元里村、萧岗村,位于越秀区的杨箕村及位于海珠区的琶洲村。拆迁面积1000万平方米,拉动投资1000亿元。在广州中、远期的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中,将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完成位于城区的52条城中村的全面改造任务,在2015年以前完成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旧厂房搬迁改造工作,并抓好城市重点功能区的旧城成片重建改造工作。

  例如,数据显示,新鸿基地产目前在内地土地储备已经超过了800万平方米。2009年12月新鸿基地产掷金81.65亿元,拿下佛山澜石旧改项目—澜石地块则会兴建大型商场、中央公园、住宅社区一应俱全的“东平新城”,力求将澜石地块打造为佛山新地标。

  2010年2月新鸿基地产以9.5亿元参与广州林和村旧城改造项目,其参与的林和村旧改项目将拥有70%的项目产权,将建设18.5万平方米的豪华住宅,为中央商业区提供配套。实际上,合景泰富(1813.HK)以大约16.33亿元持有Lyntondale(新鸿基项目公司)及Bonserry(新鸿基项目公司)的20%股本权益,共同开发新鸿基澜石旧改项目两批地块。此举将使项目获得更充裕的资金保障,两大房产巨头合作开发该项目,不会对澜石旧改项目的被拆迁户造成任何影响。

 新鸿基地产认为自己旧城改造经验丰富,此前曾多次跟香港政府合作进行旧城改造,发展了西九龙形品项目、新区沙田开发、旧区观塘改造等,不过如此大规模参与内地的旧城改造项目尚属首次。,未来临近香港的珠三角地区将会是集团重点发展的区域,其发展模式并不会以旧城改造为主,但如果有好的旧改项目,新鸿基也还会考虑再度与政府合作。另外,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也是新鸿基地产在内地发展的重心。

  调查显示,广东珠三角地区“三旧”用地面积达到90多万亩,低效用地挖潜空间很大。佛山共启动“三旧”改造项目691个,已完成改造项目140个,其中,完成旧厂房改造项目121个,旧村居项目6个,旧城镇项目13个。已经完成或正在改造的3万亩“三旧”用地、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600万平方米,增加到4000万平方米,增加了150%。

  广州计划在今年亚运会召开前完成琶洲、猎德、冼村、林和村、杨箕村、小新塘、棠下村、萧岗村、三元里村等9个“城中村”的清拆工作。目前,冼村、小新塘、萧岗等村正在完善相关的改造方案,而林和村旧改就成为2010年首单企业与旧村直接进行合作开发的项目。交通的便利。林和村就近广州东站,澜石片区是广佛联系的一个重要节点,坐落在广佛地铁延长线上,是广州、佛山通往顺德,乃至珠三角西线城市的门户。

  重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处置历史用地遗留问题

  “三旧”改造过程中,涉及相当数量没有合法用地手续的用地需要完善手续。新政策对发生在不同时期的这些“三旧”用地,适用用地发生时的法律政策处理完善征收手续。用好这项政策,可以切实解决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变化大、听证难、社保不好落实、办理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等问题。

  按现状办理用地手续

  按照原政策规定,“三旧”用地需按该土地使用前的地类报批,需扣减指标和缴交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需占补平衡,极大地增加了被改造地区的负担。

  新政策则对纳入“三旧”改造范围的用地,不管原来是建设用地还是农用地,全部采用按现状(即建设用地)报批,免除了办理农转用的手续。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初步测算,原来涉及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三旧”用地,平均每亩可以节省费用2.8万元,原来涉及需要耕地占补平衡的用地,平均每亩可以节省费用1.5万元。因此,用好这项政策,可以把“三旧”改造的成本降下来,提高“三旧”改造的综合效益。

  灵活供地方式
  对属于政府收购储备后再次供地的,必须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其他可以协议方式出让,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原使用者的积极性。

  土地出让金可支持鼓励用地者发展
  对“三旧”改造中收取的土地出让纯收益,可按不高于60%的比例用于支持原用地企业、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而减少原用地者对“三旧”改造的抵触情绪,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改造的积极性。

  城中村改造用地手续可简化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旧村庄改造,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将村庄建设用地改变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可申请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征为国有,不再单独办理征收报批手续;确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可交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或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大大简化了用地报批手续,推动城中村改造。

  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打包办理手续
  对“三旧”改造中涉及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改造时可以一起打包办理手续,既提高了报批效率,又保证“三旧”改造的完整性,提高了用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