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怀念父亲


       我的父亲在2010年3月31凌晨1时离我们而去了。离清明节仅仅5天,留给了我们永久的缺憾和无尽的哀思。

从一个月前进ICU重症监控时,医生就通知我们全日不能关闭手机,随时就有危险。可是就在3月31凌晨1时我们收到了医生的电话,等我们赶到时,父亲已经走了,医生说父亲走时,神态安详。我与母亲和弟弟给父亲穿戴上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和帽子,给父亲送了最后一程,离开人间,前往殡仪馆。
今年,我们把父母亲接到我家过年。那天,父亲早早起来(脑埂,已四年不能说话,卧床),就准备等我们来接。到家后几天,精神还是不错的,用轮椅到处走走。可是就在大年30那天上午,突然呕吐。在吃年夜饭时,他没有吃饭,却跟我们坐在一起,陪我们,静静地看着我们。我现在回想起来,老人可能有些预感了。第二天,大年初一,等我弟弟一进我家门,父亲就突然显抽搐状且发烧。我们立刻叫了120救护。在大年初一,大雪纷飞的早晨,送进了医院,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我的父亲出身于福建惠安的一个小村庄,1950年投笔从戎,奔赴抗美援朝的第一线。1979年转业到南京。
我从小就以我父亲为荣,记得在读小学时,我父亲就经常代表部队到我们学校来做报告,我也经常拿着《人民炮兵》杂志给我的同学炫耀,因里头有父亲的关于火炮装置文章。而我的一篇作文《记我的父亲》,在我弟弟(相差7岁)上学时 ,还在学校里当范文读,只可惜没有留下来。
文革时,有一次,在公共场合,不小心,我的手臂碰碎了毛主席石膏像,旁边很多人都在指责我,那时我还小却十分害怕感觉到无地自容。这时我父亲走进来,没有责怪我,默默地拿报纸把碰碎的毛主席石膏像包起来,对我说:以后小心点,还不快回家去。
在初中时,我们都要每天写学习毛选五卷读书笔记,其实,我们怎么能读懂呢?但是,我的读书笔记写的是全班最好的。其原因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我父亲写的厚厚的笔记。
后来,我父亲随军离开了南京,却托关系给我办了南京图书馆借书证(那时我的年龄还不够格),读到了外面看不到的书如《林海雪原》,《钢铁怎样炼成的》等。每次探家时,父亲一放下行李,我立刻习惯地急忙翻开他的行李包,那包里肯定就有给我买的新书。
记得我们那时骑自行车十分时髦,我父亲好不容易通过上海的朋友买到名牌凤凰18自行车,爱惜得不让我们碰一下。有一次乘我父亲晚上开会,我和同学朱川(去年去世),偷偷地把锁打开,俩人轮流骑,其实也不是骑(因个子不够,只能侧套螃蟹),就在我们兴致勃勃玩耍时,突然路前有个人影,因速度太快,加上紧张,技术也不行,躲闪不及橦了个正着。那这是橦上枪眼上了。这个人影正是我的父亲。可想而知,我们被好好的修理了一下。不管怎样,我们还是畅快地骑了一把。
 
我的父亲与弟弟
 
  我小时候,擅长理发(学雷锋活动练就的),每当父亲要求我给他理发时,我总是抱着不耐烦的表情和心情,现在想起来十分懊悔。
中学时,每年的寒暑假一个人去北方石家庄看我父亲和弟弟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直到1979年我们全家才又团聚了。
我父亲一直给我的工作很大帮助,从钢锉厂、机械厂到省轻工厅直到我下海到外资企业富士通、四班,上海Oracle都一直支持鼓励我,这时我父亲却以我为豪。尤其是我的第一本书《ERP高级计划APS》出版时,更是老泪纵横,到处给他的战友看。
父亲退休后,经常给我儿子亲自辅导数学、语文。我儿子至今还记得他爷爷算出一道题来,满脸通红。记得父亲每次参加完我儿子的家长会,都高兴的热泪盈眶,为他孙子的进步获奖而高兴。
我在广州十年,很少和家庭在一起,我的儿子托付给父母照管,说来惭愧,每次和父母通话,没等我开口,他们就关心我的身体。在和父亲近距离的接触护理中,看着父亲的老态,躺在床上不能动,还不停让我回去工作,心里十分心酸。我们虽然在职场奋斗,应该多多珍惜和家庭,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有时候,确实是身不由己,多种的压力,事业,责任和各种欲望驱使我们在职场里奋斗。我们已经停不下来了。
等我回到上海和南京工作时,父亲他却脑埂(四年不能说话,行走不便)。使他想不通的是他一生勤俭、慈爱、不抽烟、不喝酒,常年打太极拳,所以心情一直是郁郁寡欢,使病情逐年加重。
2010年3月31日凌晨1时,我的父亲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母亲和我们是永久的缺憾和无尽的哀思。今天,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这段文字,寄托我的哀思。敬爱的父亲永远地走了,我们只能在心中深深地缅怀,在追悼会上,您的儿孙们来送您了,您的亲朋好友们都来送您了。您知道吗?此时此刻,我用一句话为您送行:父亲,您安息吧,一路走好!
     四十多年父子的情深,回忆很多很多,语言文字难以掩盖我的思念。我父亲晚年时,我给父亲买了东芝笔记本电脑,他十分高兴,并且学会五笔输入法,亲自写下了感人的文章《我的母亲》。文章附后,以示对我的父亲的纪念。
 
 
    我的母亲
 
                                                                        父亲 蔡士成 2003年写
   
      记得我母亲是1901年出生在一个祖辈务农的小村庄里,要是能活到现在,她已100周岁了。由于旧社会她们受的压迫,她们生活过的很艰辛,可以说是在死亡线上争扎。我没有见到我的爷爷和奶奶,听说我爷爷在我母亲不到五岁时,不堪贫穷和疾病的折磨英年早逝,我奶奶带着连我母亲在内三个姐妹,日种田夜织布,不久我奶奶也相继离世而去。家境更是穷困难熬,以后她们三姐妹都不知道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母亲在族亲的主持下招我父亲为入赘女婿,从此我父亲由杨姓改为姓蔡,以后相继生下我们姐妹三个。父亲亦工亦农,不怎么关照家,家事全由我母亲操持,由于两代人都没有男孩子,所以我自从生下来就特别受宠,由其是妈妈,家里姐姐和妹妹都得让我几分,尽管家境贫寒,姐妹下地种田,母亲苦苦争扎,也得把我送上学校。
       当时上的是洋学堂,记得每学期学费是拾伍斤大米,就是这不多的学费对于长年缺粮户的农家来说也是难揍齐的,书本和杂费那更是不容易备好,因此母亲就利用假节日带我到海边小镇去卖菜,用赚得的钱去交学杂费。书本常是借用或抄录的。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挑一担菜蔬到海边小城镇去卖,过午还未售完,她赶紧去买一碗肉更给我填肚子,而她却说她不饿,一直坚持到卖完回家,回家后又忙碌于家务事宜,直到晚饭时她才喝碗粥了之。她用省吃俭用的办法来支撑这个家,平常在家她则是日出而作,日落不归的辛勤劳动,有时大半夜我们小孩儿已睡大觉醒来时,看妈妈还在小油灯下一针一线的缝补着我们破旧的衣裳,但到天明我们醒来时,我们的母亲早已下地耕作去了,农忙时她带领家里大小吃喝到地头。深耕细作。
       农闲时,她是我们村的大忙人,不管是婚丧喜庆、生儿育女、生死病痛或者老小粼居有什么纠纷争吵都少不了她,事无大小,不论白天或黑夜,可以说随叫随到,能帮则帮,能找人帮忙则找人,不少是跑龙套的事。由此她得到村里不论大小老幼的尊敬和爱戴,
一年三百六十天,她总是不停的忙碌着,为了养活我们姐妹三和支撑这个家,她总是吃苦耐劳,勤奋劳作。不知是家庭的出身,或者是她个人的经历的缘故,她特别能忍耐,她的人身哲学,凡事都要忍让,和气能生财、能保平安似的。因此不管我们小姐妹和别的孩子发生纠纷争执,她总是教训我们,要我们忍让,就是吃亏了也要以和为贵。邻居吵架,村间捂斗,她总是站立在中间的位置去劝说,去和解,去化干戈为玉钵。在处理这些事件上她可以讲是不惜辛苦,不惜劳累,忍受着人们的闲言碎语。对家也是如此,我父亲不仅不怎么管家,而且对家事和对母亲稍有不满就大吵大骂,更有甚者大打出手,这种事在我们小时出现多起,母亲都能忍耐,到我们稍大些父亲再也不敢了,因为每有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姐弟都是站在母亲的一边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长大了,姐姐出嫁了,我又考进了当时县城最好的一所中学,母亲爱我们,那种炽热的爱!我们姐妹开始有点领悟,就用更加奋发的精神来学习和劳作以减轻母亲的负担,我们不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劳作和做家务,农闲时我们姐妹就利用我在学校劳作课学来的手工艺“织扇”,(用自家收成的麦杆子,不要什么成本),每把可卖几毛钱,添补点家计,而且我们还尽可能的节俭,不随便花一分钱,每一学期开始,书是东借西借凑起来的,有的版本有变化,我就借别人的新书硬是把它抄写完好。遇到没有钱买铅笔,就等到放学了,同学们都回家去了,我去翻倒教室的纸子娄,找那一段段的断铅,再利用细竹管的空心,断铅可以一节节往里填塞,用筷子削成如铅粗细的杆子以调节铅头出来的长短,我就用这样的铅笔算数学画几何图形,完成老师交给的作业,甚至于参加考试。有些时候母亲爱莫能助,新的学期又要开学,没有钱注册交学费,母亲只有赔着我流眼泪,这时就有贵人来相助,那些受过我学习上帮助的同学,他们就会慷慨解囊,揍齐注册的款项,帮我注册交好了学费,才给我一个惊喜。那时母亲和我该有多高兴多感激!在这个时候,母亲总是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些好人!
      我母亲虽是农村的普通妇女,但她通情达理,是非分明,又特别能忍让,解放后她虽年过半百,但她欢天喜地,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没有这些就没有我抗美援朝的参军,当然当时我要参军时她是很矛盾,从来没有离开家的深爱的儿子要去当兵了,受旧社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影响,这是她不放心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解放后她亲眼目睹解放区的变化,南下的解放军纪律严明一尘不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高尚品德,让她分辩出新旧社会的不同本质,再说我积极要求,她很信任我,认定我的选择是对的。就这样我投笔从戌。于1950年12月抗美援朝参军,离开学校,离开家,离开深爱的妈妈!奔赴抗美援朝的第一线,后被分配到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学成留校任教。
 参军后我回家很少,只是在法定时间内探亲,记得第一次探亲是在参军的六年后即1956年秋天,当我衣锦还乡时,要知道,多年不见的母亲该有多高兴啊!整夜整夜和我聊,几乎不知疲倦,成天乐呵呵,由于我的出现,由于我母亲的为人也震动了我们那个小村庄,乡亲们都来看我祝贺我们那个家,我母亲也带着我一家一家的答谢。在我母亲看来,儿子当官了,出头了,为她争了气,她一辈子的辛苦值得。但她这六年来是怎么过来的,这是后来姐妹告诉我的:我离家不久的那段时间,母亲思念儿子,目不进食、夜不成眠,每天黄昏即学校放学的时候她就要走到村后去仰望,去等待儿子回来,这种举动记不清在什么时候才停下来,尽管我不断的寄信、寄钱,但这些,这一切都不能满足她爱子的欲望,以后的日子里,她就不断地寄我儿时喜欢吃的东西,如碱干花生,有一次竟然用纯鸡肉填满一个罐子寄到部队来。尽管我每封信里都谈部队的生活、部队情如手足的同志关系、部队首长的关怀都是很好的,绝对的用不着她烦心,但总是无济于事,这就是母爱吧。
 一直到我在部队成家有了孩子,她还是把我当小孩子。有了孙子她多么渴望到部队来带孙子啊!我曾经多次动员她来部队,一来享受天伦之乐;二来享尽我的一点孝心,我也专程去接她,可她年老体弱,原来的晕车又变得见到车就晕,只好把她安置在姐妹家,由她们关照了。两个孩子我都分别带回家去见过奶奶,每带一次回家,她是多么的爱他们呀,简直如天上掉下来的月亮,宝贝极了。那种奶孙情结,真是难舍难分。我们都没有那份福气,来奉承她的晚年,在我父亲去世后十年,母亲因终年劳累得了半身不随,卧床不起,以后又得了什么并发症而离开人世,我有幸在这期间曾回过一次家,服侍过一个多月,圆了我敬爱母亲与爱子团聚的梦,这也是我往后岁月里当怀念起母亲时唯一的宽慰,真的,否则将是不可宽恕的!
 母亲虽离开我们己有二三十年了,她的豁达、宽容、忍让、吃苦耐劳和仁爱的精神和高贵品德将影响我的一生、由于我母亲和母爱的感召,我克服困难渡过几次难关。还记在我参军到北京军校学习时,由于南方人刚到北方,不习惯于那种寒冷气候而得的那种由急性后又转慢性气管炎,一直到支气管扩张不断咳血的严重疾病。我一方面积极参加治疗,另一方面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学习,还用我力所能及的力量配合党支部做好团支部的工作,在母爱的感召下,完满的完成了学业,立功受奖。真是功成名就,喜报送到家乡后,母亲及家人除高兴和放心之外,那就是更加努力生产,加倍响应政府的号召。
     毕业后,组织决定我留校任教,经半年教员训练队的业务和教学法培训,被分配到南京军械学校任教,按当时苏联专家的要求,要当好教员,你的知识要十倍于你所要教的内容,因此我们那一帮刚出茅芦的年青先生们就拼命的学习,备课,反复地垂练教学内容,苦心的选择教学法,由于母亲给我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母爱的感召,我克服了开始是一眼以至双眼眼底出血,真是有失明的危险,但我相信我母亲的为人,相信自己,我还要奋斗,还要为母亲为千百万像我母亲那样而奋斗不息。由于有这种信念再加上治疗,我终于战胜了疾病,再次活跃在教育战线上。总之,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的执着、坚毅、吃苦耐劳、艰苦朴实和特别能忍耐的性格都是从我母亲那儿来的。直到今天,我已是一位花甲老人了,当回忆起母亲和她那种爱,都会唤我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敬爱之心。因此,我能生活到今天,应当感谢天下像我母亲一样的母亲们对我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