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海伦帕玛的九型,由于最近经常的快餐阅读,导致看这种厚厚的理论性的书没进脑子多少,很快就过去了,认为即便不知道九型,单从提升个人的经验和修为角度,不难做到理解他人的地步(这当然是对的)。
周末上了于红梅老师的课,被老师从我对九型“乍一看”的理解拽了出来,进入了应该是想要理解九型的道路吧。
开始重拾此书,决定开始“探索”一下自我。
先说说对九型的理解吧。
九型人格这本书其实挺难看懂的,说的话转来转去夹杂着不少心理学概念,尤其是前几部分,很容易让人跳过去或者看了大概知道就OK,挺难让人完全明白其中纹理,钻研了一下,用图来说明吧。
这里说小孩是用灵感与直觉来感知世界的,甚至可以感受到成人所感觉不到的状况,比如书中所提的某6号看到孕妇就用直觉感知到要流产一样。我突然想我们的一个说法,就是让小孩子看生男生女比较准,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说明孩童性格的逐渐形成和注意力的转移。比如一个小孩子经常被醉酒的妈妈毒打,而妈妈清醒的时候还很正常,那么这个小孩子挨过打后,看到妈妈的时候就会想象妈妈喝醉的样子,凶神恶煞的样子,逐渐这个小孩子就会经常对人和事产生最坏最恶劣的想象,由此形成的性格就会让他丢弃本能的对美好事物的想象,比如开车的时候如果心情不好就会想象撞车时的场景,甚至严重到分不清显示和幻想(电影中常有这种镜头)。
再比如两个成人,同时进入陌生的人群,有人会立即想逃跑躲避恐惧,有人就立即想与人建立联系建立安全感。
此谓注意力转移,这会限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搜集信息的范围,无法冷静客观置身事外的看清人和事本来的面目。
学习九型的目的,或者说,观察自我,甚至灵修等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与生俱来的本体,并用智慧与经验建立本体与世界的联系,完全发挥意识与直觉的作用,最大发挥潜能,感知世界,理解他人。
这里又想到一点,我的女儿刚刚一岁,我就发现小孩子的感觉确实十分的敏感,甚至在他背后动一下都可能会被感觉到,对人的情绪变化也很敏锐的能够捕捉到。这是否就是“用直觉高度感知世界”呢?
再比如修炼到一定境界,毛发都能感知气流运动,同室远处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感知,还有书中所说的柔道的乱取(我想到了功夫小子动画片的蒙眼睛抓下落的棉球这一幕),还有说法是,闭着眼睛吃饭有助于记忆力提高,等等,是否都是感受本体,激发直觉的过程呢?
所以,我的理解是,探求自我,寻找本我,是为了认识已经偏差的注意力,用真正的本我来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
根据红梅老师所说,这应该是九型的最高境界了。
之前还有两个境界:
首先是最初级的,就是利用人们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眼睛,容貌,举止,衣着,谈吐等)判断自己和对方的本性,找到其欲望和恐惧,用作人际交往(销售活动等)。这种表现应该考察正常、压力、轻松环境下的种种表现。
其次是理解性格本性是如何形成的,比如醉酒妈妈那个例子,来互相理解,知己知人。有句话说得好,看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就是最高境界了,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所提倡的灵秀,坐禅等都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