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了位置,定好位之后,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呢?
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就先拿些“死物”来说吧,比如修一座大桥。当设计师经过测量、计算和设计好之后,作出一种定位,但还须得到投资方的认可以及有关当局的审批,这实际是一个找位的过程。即使他们都是自家人,有领导拍板了,一次定位即可,但还须通过征地等多种博弈,甚至因某种原因不得不重新调整,改变定位。同时,领导还有上级呢?他对这座大桥的“关心”又不得而知。等等。因此,只有当这座桥真正竣工之时,大概才算是定位的成功吧。如果这座大桥规模越大,或者涉及的利益方越多,那么最终的结果完全变成了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远没有大桥总设计师或某一个大领导可以一厢情愿就可以定位那么简单了。若是不太好理解这些,不妨去思考一下港珠澳大桥就会恍然大悟。
一幅广告也是如此,即使从专家的角度看定位做得很好,但真正抵达消费者的心灵,产生作用,那依然是一个漫长的找位过程。再如,一幢大厦、一幅广告、一条电视篇、一本印好的书等等都是如此。
而对于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或组织而言,那就更是如此,定位只能是暂时的,而找位是永恒的,就像哲学上讲到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那般。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因为个人或组织的能力和其他条件都在时刻发展变化着。比如有的人技术和能力可能都长进了,但可能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变差了。
二是外界的环境和条件日新月异,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一切事物都变化得更加快。比如过去不认识字的算文盲,今天的标准可能就很不一样了。又如以前销售额上百亿就可进入500强,现在就要上千亿了。
相比之下,自己是进步了呢?还是落后了呢?是否还能够很好地吻合?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新评估,你也许有更好的位置等着你,如果你不主动去争取那就有可能旁落他人;你也许不能胜任这个位置了,如果还在硬撑着,那就肯定难有好结局,不如自知之明地退一步,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惟有时刻以“找”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以变应变,那自然便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此外,以“找”的心态面对现实,往往还会发现许多潜藏着的东西,常常会有意外惊喜,正如寻宝那样;而定位思维则容易让自己熟视无睹,白白错过许多好机会。例如,笔者的一位忘年交,凭他的条件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但是他把自己定死了,结果让他退休之后好后悔。相反,有的人能力只能胜任处长职务,却偏偏把自己定在厅长的位置上,总想着升官而到处活动,结果处长的乌纱帽都给弄丢了。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