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意味着什么也没有,用一个字来表述就是“无”。没有地位,没有资金,没有好职业,没有靠山,没有能享用的政策,没有话语权,还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精英,与草根相反,用一个字来表达,这个字就是“有”。有地位,有资金,有固定的收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有人脉,有影响,有特权,而且还可能受过良好教育。草根在这社会上似乎不再有自己的天地、机会和前途,在精英面前似乎永远是弱者、边缘人和失败者。但事实上,“无”可以变“有”,“有”可以变“无”,也即“草根”可成“精英”,“精英”可成“草根”。
在人们的创业活动中,精英普遍不如草根。有学者做过调查研究,创业成功的群体中,雇员出身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农民,两者相加要占创业人群的70%左右。我也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户做过调查,他们当中很多人也都是不能“就业”才“创业”,都是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才“创业致富”。在我接触的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中,贫寒出身的占了大多数。创业需要资金、人脉、信息,精英比草根有更多的有利条件,为什么在创业中反而不如草根呢?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创业意识首先源于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迫切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没有创业意识就没有创业行动,没有创业行动就没有创业能力。一个人的创业能力是在试图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主体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创业要成功,就要有主体意识,即“我渴望改变”,没有这种“渴望”,就不能充分调动主体的聪明才智,更不可能有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决心。
精英,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习惯于追求稳定的工作,向往无风险的职业,自然欠缺创业意识。即使付诸创业,尽管有资金、人脉、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但一遇到困难也容易半途而废。当然,话得说回来,如果精英具有草根“渴望改变”的意识和越挫越奋的精神,那么创业的起点会更高、事业会更红火。俞敏洪、马云是大学教师,郭广昌毕业于复旦,可以说都属于精英阶层,他们的事业非同凡响,就是精英条件与草根精神结合的结果。
草根更适合于创业,也并不是说每个草根创业都能成功。有的草根,生活困难,工作无着落,却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又怕苦又怕累,没有条件享受还要讲享受,今天能混不管明天怎么活,这样的草根永远不可能成功,永世也不得翻身。
精英往往来自草根,草根的前身也可能是精英。这种更替、转变的发生,不是决定于他们的物质基础,而是决定于他们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