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文明的名城古镇----与守望者的对话


  急速于时间隧道的现代城市,建设四周飘浮着浮躁和功利。人类发展的技术创意,让城市记忆变得光影迷离,感性影像已折射出文化的失落,作为承载记忆历史文明的名城古镇,俨然化为尘土,正悄然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穿越历史文明的名城古镇----与守望者的对话

                                                                                                                                 杨蔺又

   观念问题

  与阮仪三教授通话的那瞬间,脑海竟然出现错觉,声音爽朗的与年龄不符,态度也与身份名号相去甚远---异常的平近随和。出于时间上的考虑。在进行简短的介绍后,我就直入主题。

  
《名城古镇》:目前,中国名城古镇的保护还存在那几方面的问题?

   阮仪三:(笑)问题很多。主要反映在保护法规和政策的完善上。如法国在1840年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法兰西在1962年,世界先进国家在1972年针对历史遗迹---名城古镇,成立了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而中国在此方面显得很不完善。发展是硬道理,保护也是硬道理。但是中国的地方保护更多考虑的是旅游经济。历史建筑与文物不同,历史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经济、地理、技术等方面的状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是无法复制的。从建设的角度来讲,历史古城的技术外貌可以保留,内核可以完美的抽走,进行合理的修复和建设。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关于对历史名城古镇的保护上,在观念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核心问题就是,留下的遗产和保存下来的历史碎片是点缀,还是主体,是招揽旅客的诱饵,名城古镇只是作为历史的偏旁部首,还是穿越历史文明的文化基因?

               (手上的笔飞速起伏,耳边是那让人产生错觉的声音,激情四射,连绵有序。)

  《名城古镇》:古镇作为活着的历史,承载了一段的历史记忆。从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您认为该如何保存古镇的历史记忆?                                

            (在停顿的空隙,我赶紧问了下一个问题)

  阮仪三:发展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历史遗迹。如上海的外滩保护,不能只考虑空间全景和线的保护,左邻右舍环境的保护,在对内部进行重大的调整置换(如银行的二进二出)时候,也是需要考虑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原生态的问题,建筑的历史遗迹不能动,外形不动,内部更新。如成都历史保存的内容,其中重要的历史地段就不能变。如在198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第一、二、三条中,就明确规定了历史名城古镇的保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名城古镇衍生了自己的人文特征,包括名胜、古迹、风景以及民风、民俗、方言、土特产、名品佳肴等等,保护的概念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修复。更多的是源自对整个生态圈的保护。

  (我惊叹于阮教授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只字未差,信手拈来,随口而谈)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名城古镇》:历史名城的城市内涵、城市的记忆、城市的文化如何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相结合?如何看待中国名城古镇的生存现状?

  阮仪三:城市记忆是人的记忆,是人大脑的活动。建设和保护并不矛盾,但是在如何对待的问题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城市的内涵和文化,是以留存物质场景为先提条件,在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的舞台上,才能演绎关于城市传说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城市的特色都不一样,一千个城市有一千个样。关键还是如何看待历史遗迹的问题。我国共有2000多个历史名城,八十年代后消失了很多,为此我很痛心。国外这点就做的比较的好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城市历史文化是通过街区这样的物质形态来呈现和留存的。街区由于人的活动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特征和精神面貌。街区的保护和规划也很重要。

    (这期间,阮教师给我讲起了很多的实例:周庄、平遥、昭化、成都的宽巷子等,或许是希望用实例说明问题。他说的最多的是:该留就留,能保好点就保好点)

  《名城古镇》:那您认为中国的名城古镇要想在延续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及带动区域经济,最关键的核心是什么?

  阮仪三: 中国所有住宅千奇百怪,这主要是来自于中国住宅受人文、地理、历史、环境等的影响。如四川的昭化古城,修复的历史建筑在汶川地震中就没有受损。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木结构体系,卯隼的连接是多方向的铰接,它讲究的是“以柔克刚”,完全不同于西方结构理论中的“以刚克刚”。如北京的四合院、重庆的吊脚楼、贵州的石板房、福建的土楼等,所有建筑说明中国的人文特色是有序的国家,讲究的是敬天畏地。我国从周代就开始有城市规划了。我们保护古建筑、古城市,不是单纯用作参观或提供旅游环境,是要把原来的特色优势遗存下来。现在到处是假古董。

  (阮教授在谈到中国历史建筑知识的时候,言语口气中能够感受到阮老师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推崇。)

  《名城古镇》:就您老本人而言,您将毕生的精力放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守护上,您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地方?您对此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阮仪三: (停顿)我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德国的雷台尔教授来给我们讲欧洲城市史、欧洲城市规划。欧洲战后初期也是拆掉旧城建新城,出现了城市建设方针的错误。上海学习调查时是看到了古城非常漂亮的外形,太谷城的城墙及其完整比平遥的都好。山西及平遥 附近的城市的历史遗迹都很美。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该留就留,能保好点就保好点。

  《名城古镇》:阮教授,耽误您的时间不少了,最后想问一下,您认为我们现在年轻一代,在中国历史名城古镇的发展和保护问题上,应该做些什么?

  阮仪三:    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到外面去看看。比如: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的历史名城古镇保护的很好,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最后一句话,“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时代特征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珍惜。

  
(速记中,时间转瞬即逝。结束,我仍感叹阮教授本人散发的朝气,心态决定一切)

 


  阮仪三其人其事

  

      他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在冯骥才看来,他是一名 “斗士”,“不仅大声疾呼,更只身插入具体矛盾中,以学识匡正谬误,以行动解决问题。” “刀下留城”救平遥、为震后的丽江成功“申遗”、“守护”江南水乡六镇,是外人眼里的一场场古城保卫战的英雄。现为苏州、扬州、绍兴、杭州、开封、平遥、丽江等城市建设顾问。